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自主学习单 【学什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掌握:精准阐释认识的内涵,清晰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深刻理解实践的定义、特点及基本形式,透彻领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核心观点,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以及目的。 2.能力提升: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准确判断认识的类型,深入剖析实践在认识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能够运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塑造: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深刻认识到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培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意识,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认识和实践。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实践的特点:全面掌握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内涵及表现,理解实践各要素的客观性、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以及实践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特点,能够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深入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明确一切认识都源于实践活动;掌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包括实践产生新问题推动认识发展、提供认识工具延伸认识器官、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等方面;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把握实践如何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照;明确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最终要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 (二)难点 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解认识本身无法判断自身的真理性,客观事物也不能直接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克服对这一观点的理解障碍。 2.区分认识的来源与途径:清晰区分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和间接经验(通过学习等方式从他人处获得),避免将二者混淆,理解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最终都源于实践。 三、学法指导 1.案例分析法:关注 2025 年时政热点,如我国在航天探索领域的新实践、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应用过程中的探索等案例,从认识与实践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具体事例理解抽象的哲学原理。以航天探索为例,分析从提出探索目标(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先进技术设备开展探索活动(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到在不同阶段取得对宇宙的新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各个环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对比归纳法: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实践的不同特点、认识的来源与途径等易混淆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制作对比表格或思维导图,强化记忆,提高辨别能力。例如,对比感性认识的直接性、形象性与理性认识的间接性、抽象性,明确二者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怎么学】 一、自学活动 第一目:认识与实践 1.认识的内涵与分类:研读教材,明确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是人,客体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深入理解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其表现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自身规律性的认识,表现形式为概念、判断和推理。思考生活中对某一事物(如智能手机)的感性认识(外观、操作手感等)和理性认识(内部构造、运行原理等),分析二者区别与联系,认识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有待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2.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准确把握实践是人们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