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主题情境·民族交融小剧场 学习目标 2 情境串新知 3 课堂小结 4 随堂练习 5 前课回顾 1 1.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____为都城,史称东晋,___年,东晋灭亡。 前课回顾 建康 420 3.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水稻由原来的直接播种变成_____,实行农业多种经营等;手工业在缫丝、织布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南朝时的_____,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2.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___、梁、___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齐 育秧移栽 陈 建康 4.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 【答案】孙吴建国后,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西晋末年到东晋后期,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知识填空 课堂提问 1.◎时空观念 阅读《淝水之战示意图》,讲述淝水之战的基本过程;了解淝水之战后北方的政治局面; 2.◎历史解释 分类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的影响;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3.◎历史解释 知道北朝政权更替的过程和重要史事,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理解“北朝”这一概念的含义 学习目标 重难点 重点 情境串新知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经济与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互动与交融现象不断加深。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光明中学七年级组织开展了“民族交融小剧场”活动。 【筹备伊始】 【场景再现】 【史证交融】 核心情境 情境线 问题线 知识线 民族交融小剧场 【筹备伊始】 为什么要进行民族交融? 交融初现: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场景再现】 【史证交融】 怎样进行民族交融? 交融开始: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交融深入:北朝政权更替 民族交融有哪些表现? 交融表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筹备伊始———为什么要进行民族交融?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在南方,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中国的北方。 前情回顾 西晋 (266-316)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淝水 之战(383) (304-439) 1.背景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所谓十六国,可以从政权名称上概括为:一成(汉)一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交融初现———淝水之战 (1)十六国 东晋和十六国分布图 (2)前秦统一北方 十六国中氐人苻(fú)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东晋前秦形势图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王猛辅佐苻坚,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 相关史事 苻坚 王猛 2.过程 淝水之战示意图 383年,前秦君主苻坚出动约90万大军,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 以少胜多 视频:淝水之战 时长:2分16秒 3.结果 东晋军队打败前秦军队,苻坚逃回北方。 投鞭断流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淝水之战 时间 地点 对战双方 成语 战争特点 结果 影响 383年 前秦(90万)东晋(8万) 淝水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胜利 以少胜多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归纳小结 阅读教材相关史事并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并说说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前秦: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他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材料一: 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八十七万,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