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江南逢李龟年 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等。 背景链接 这首诗作于公元770年,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那样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开元盛世已经过去了三四十年,搅乱大唐的安史之乱都结束八年了,可是社会始终没有从动乱中恢复过来,国家分裂,满目疮痍。杜甫此时已经接近六十岁,不仅当年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就连生活,也是“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落魄不堪了。那个当年整天出入宫廷的李龟年呢?也已经流落江南。所谓“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老艺人只能卖唱讨生活(《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 面对苦难的现实、凄凉的晚景和曾经辉煌一时的旧交,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整体感知 qí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玄宗的弟弟李范,被封为岐王。 经常见到。 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诗意: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你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 赏析:第一、二句写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当年李龟年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明当时的太平繁盛,寄寓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勾起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几次听到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里指湖南一带。 指李龟年。 诗意:此时正是江南风景绝好的时候,(我)在这暮春季节又与你相逢。 赏析:第三、四句写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在江南重逢李龟年的事,蕴含着诗人对彼此现状的感慨。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两人在漂泊中重逢,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为一幅沧桑时代的典型图画。“落花”这一意象,既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悲,也是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叹惋,用“又”字将前后两相对照,有风光不再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暮春,阴历三月。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手法:对偶) 细读感悟 古典诗文世界里最重要的艺术手段 切合了中文单音独字。四声平仄的特点 字数相等。平仄相和。词性相对。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时节”四个字,暗指诗人和李龟年青春已逝,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都随时光流逝,暗喻了世运的衰颓(tuí)、 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诗中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叹。把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不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早年在长安时看到的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萧条动摇,使人不堪回首。 书写现实中与李龟年在暮春落花时节的相逢,流露出对国事凋零、艺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