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43472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比较阅读 课件

日期:2025-10-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6次 大小:19633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 cover
(课件网) 1、朗读诗歌,利用阅读提示和旁批,初步理解诗意和作者情感。 2、联结比较,学习通过品析意象、揣摩用词炼字把握诗人情感的方法。 3、了解唐诗绝句抒情特点。 教学目标 复习:课外诵读古诗词(方法) 知人论世、 分析意象、 分析情景关系、 把握抒情文字(关键字)、 关注动词、诗眼、时令 比较阅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同题材或者同主题诗歌的比较阅读是阅读、积累古诗的重要方法。 重阳节登高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属湖北)人。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因史书载时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他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边 塞 诗 思想内容: 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知识备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任务一: 大声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争取读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和“忆”的情感。然后结合注释和诗后的赏析文字,完成下面表格。 作品 诗人 处境 时代背景 诗中表达情感的词句 诗人 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年十七”,独自漂泊在外,远离故乡。 盛唐时期 安史之乱中,“未收长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孤独 思念亲人 思念故乡,同情百姓,渴望和平 思考: 都是重阳节思乡,两位诗人的情感有何不同? 行军途中,遥想战乱中的故园长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直抒胸臆。通过“独”、“异”字表达了自己身在异乡的孤独,通过“倍思亲”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浓浓思念,情感质朴动人。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借景抒情。通过想象故园菊花盛开的画面来表达乡愁。“怜”的是“故园菊”,更是故园人,是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乡亲,诗中流露的是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情感深沉蕴藉。 思考: 都是重阳节思乡,两位诗人情感表达的方式有何不同? 如果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一种明媚之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一种朦胧之美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是一种缤纷之美。 你认为诗人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赋予的花语是什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战火纷飞,生灵涂炭,那簇簇盛开的 菊花,大概也是惨白容颜,只能顾影自怜了。 花语: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都通过想象场景来表达思念。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重阳节:登高宴饮,佩茱萸,赏菊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遥想兄弟们“登高”“插茱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