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精神探索馆”之“敬业展区”与“乐业展区”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2课时)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第1课时)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教材版本: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单元主题:第二单元 君子自强不息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结合单元“君子自强不息”主题,以“‘职业精神探索馆’参观”为情景主线,通过任务探究引导学生梳理议论文结构、分析“敬业”内涵,培养文本细读能力与职业精神认知。 三、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取《敬业与乐业》第1-6段(议论文“引论+本论(敬业)”部分): 背景依托:文本是梁启超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演讲,针对当时青年“职业迷茫”问题,倡导“敬业乐业”的职业态度,为理解“职业精神”奠定时代基础。 核心内容:以“演讲”为文体特点,先借“礼记”“老子”名言引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再分论“敬业”———阐释“敬业”定义(“主一无适便是敬”),用“佝偻丈人承蜩”“木匠与政治家”等例子、引用孔子名言论证“为何敬业”“如何敬业”。 文体关联:紧扣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本课时以“梳理论点+分析‘敬业’的论证逻辑”为核心,为下一课时探究“乐业”铺垫。 四、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九年级学生已掌握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基本概念,有“职业”的生活感知(如父母职业、理想职业),具备初步梳理文本结构的能力。 潜在困难:对“主一无适”“坐这山,望那山”等文言语句理解较浅;对“敬业”的认知易停留在“认真工作”表层,难关联“职业平等”“人生价值”;对引用论证的作用(如引用孔子名言的目的)易忽视。 学习需求:需借助“身边职业案例”拉近与文本的距离,通过“任务卡”将抽象的“论证逻辑”转化为可操作的分析步骤。 五、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旁骛、亵渎、佝偻”等字词,梳理中心论点与“敬业”分论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论证“敬业”的方法(举例、引用),理解论证逻辑。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演讲语言的通俗性(如“拉黄包车与当大总统同一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初步认同“敬业”是“自强不息”的职业体现,关联身边职业案例。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中心论点与“敬业”分论点,分析论证“敬业”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职业平等”内涵,体会引用论证对强化“敬业”观点的作用。 七、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创设“职业精神探索馆”)、任务驱动法(论点梳理、论证分析)、 小组合作法、朗读品味法。 八、教学过程(情景贯穿:“职业精神探索馆”之“敬业展区”) (一)环节1:情景导入———探索馆·职业初印象”(5分钟) 情景创设:教师展示“职业精神探索馆”虚拟海报(含医生、教师、快递员、环卫工人等职业图片),提问:“走进探索馆,这些职业你熟悉吗?你觉得他们‘做好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同桌分享1分钟“对某职业的印象”(如“快递员要准时送件”“老师要认真讲课”),2-3名学生全班分享。 引入文本:教师过渡:“大家说的‘认真’‘负责’,其实就是‘敬业’的雏形。100年前,梁启超先生在演讲中专门谈‘敬业与乐业’,今天我们走进探索馆‘敬业展区’,看看他眼中的‘敬业’是什么。” 出示文本开篇名言:“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二)环节2:初读感知———探索馆·论点导航图”(10分钟) 任务布置:发放“论点导航图”任务卡,要求:①默读第1-6段,圈画关键句;②小组合作(4人一组),填写“中心论点→‘敬业’分论点(定义+为何敬业+如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