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解题秘笈+拓展演练 板块一 循名家足迹,访学习之道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在学习之道上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梳理文中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篇目 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路 学习之道理 学习之方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的自由探索--三味书屋的枯燥学习生活。 尊敬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认真观察,亲身实践。 《往事依依》 -- 兴趣引领学习、成长;多读书,有计划地读好书。 借助形象形成深刻记忆;投入感情朗读。 《再塑生命的人》 混沌黑暗--跟随莎莉文老师学习 对知识的热切渴望与生俱来;学习要有韧性,不怕挫折。 悟一词,联系、调动感官能让理解和体会加深。 《论语》十二章 -- 培养兴趣,乐在其中。 按时温习旧知,时常反思;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终身学习。 板块二 循古人智慧,访成语之道 {解题秘笈} 成语的来源 (1). 历史故事:很多成语是从古代著名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用来比喻类似的道理或情境。 (2). 寓言传说:古代寓言和神话传说中包含深刻道理,后人将其浓缩成成语,借此表达特定的含义。 (3). 古典书籍:大量成语直接源自古代经典著作、诗词文章中的名句,被后人广泛引用而固定下来。 (4). 民间口语:一部分成语最初来自古代民间的通俗用语,经过长期使用和流传,逐渐定型并进入书面语。 (5). 外来文化:少数成语随着佛教等文化的传入,从翻译的佛经或其他外语中吸收而来,融入了汉语。 2.成语误用的种类 (1). 望文生义:只从字面意思猜测成语的含义,而忽略了它的真正比喻义或引申义。 (2). 对象误用:弄错了成语形容的对象,比如本该形容人却用来形容事物,或用于错误的语境。 (3). 褒贬不分:混淆了成语的感彩,把褒义词(表扬)用作贬义(批评),或反之。 (4). 语义重复:成语本身已经包含某个意思,却又加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造成重复啰嗦。 (5). 不合逻辑:使用的成语与整个句子的意思或常理相矛盾,使句子逻辑不通。 3.成语辨析“五步法” 第一步:查“身份证”———探究本源 很多成语都有“出生证明”,即它的来源故事。 怎么做:遇到不熟的成语,随手查一下它的典故(比如来自历史故事、寓言或古诗文)。知道了它的“身世”,意思和用法就绝不会用错。例如:知道“刻舟求剑”来自那个在船上刻记号找剑的蠢人故事,你就绝不会用它来形容做事认真。 第二步:抓“关键词”———破解字义 成语的意思常由一两个关键字决定。 怎么做:找出成语中的核心字或疑难字,查清它的古汉语意思。攻克了关键词,就掌握了整个成语的钥匙。例如:“不速之客”的“速”是“邀请”的意思,而不是“快速”。懂了这点,就不会误解。 第三步:看“表情包”———辨明色彩 成语也自带“表情包”,有褒奖、有批评、有中立。 怎么做:判断这个成语是褒义词(夸赞)、贬义词(批评)还是中性词。用褒义词去批评人,会闹大笑话。例如:“呕心沥血”是褒义,形容为工作费尽心血;“处心积虑”是贬义,形容费尽心机地干坏事。 第四步:认“主人翁”———找准对象 每个成语都有它习惯形容的对象和场合。 怎么做:弄清这个成语是专门形容人(是形容外表还是内心?)、形容事物还是形容景象。不能张冠李戴。例如:“豆蔻年华”专指十三四岁的少女,用在男生身上就错了;“美轮美奂”原本只形容建筑高大华丽,用来形容食物或风景就不合适。 第五步:设“试衣间”———代入语境。 最后一步,把成语放进句子里“试穿”一下,看是否合身。 怎么做:自己造个句子,读一读,感受一下是否通顺、逻辑是否合理。这是最直接的检验方法。例如:你想用“差强人意”这个词,先造句:“这次考试成绩差强人意。” 意思是“大体上还能让人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