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框 全民守法 理清主干知识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1.内涵 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 和 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微|点|拨| 全民守法的特征在于守法的普遍性与自觉性,前者决定了守法的广度,后者决定了守法的深度。守法的普遍性越强,越能促进守法的自觉性,守法自觉性的提高又会拓展守法的普遍性。 2.原因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要求———对社会成员 (1)依法行使权利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 的、社会的、 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依法履行义务 ①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 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 和社会秩序。 (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①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 的手段,理性维权。 ②可以通过和解、 、仲裁、 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微|点|拨| 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和 解 指当事人发生纠纷时可以自行协商,在尊重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就争议的事项达成一致,从而解决纠纷的方式 调 解 指在第三人的主持下,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调解有诉讼调解和诉讼外调解。诉讼调解是由人民法院主持进行的调解,诉讼外调解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 仲 裁 指当事人根据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纠纷提交仲裁机关进行裁决并解决纠纷的方式。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诉 讼 指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对纠纷依法予以处理。这是解决纠纷的最常见方式。生效的判决书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 (二)推进全民守法 1.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1)坚持把全民 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 工作,深入开展法治 。 (2)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2.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 和自觉行动。 3.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1)弘扬中华 ,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2)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 。 (3)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微|点|拨| 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契约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都有着积极作用。 释解核心要点 [议题材料] 打击网络暴力 捍卫英烈荣誉 材料一:2023年2月,湖南桑植县某中学举行高考冲刺百日誓师大会,一名高三学生代表因激情澎湃的发言遭受网暴,引发网络关注。当地已着手处理网络上攻击女孩的言论,以减小网暴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我们身处“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享受更多元的表达、聆听更丰富的声音,但同时也出现了无序的情绪宣泄和肆意的网络暴力。不要把“尖酸刻薄”美化成“率性直爽”!我们尊重每个人说话的权利,但拒绝网络暴力!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通过建立完善监测识别、实时保护、干预处置、溯源追责、宣传曝光等措施,进行全链条治理。通过对肆意网暴者坚决“亮剑”,能够给予施暴者打击,并对整个社会形成威慑力。 材料二:2024年5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六周年的日子。六年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