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55070

2.7 夜晚的月亮【教材解读】

日期:2025-09-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2928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夜晚,月亮,教材,解读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2.7夜晚的月亮【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月亮的形状是有规律地变化的。 科学思维目标 ●能基于对所记录的信息的分析,用语言或文字描述月亮形状是如何变化的。 探究实践目标 ●能连续几天持续观察并记录月亮形状的变化。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实际观察中月亮形状的变化。 ●能基于对月亮形状的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猜想。 态度责任目标 ●能在观察活动中,客观、真实地记录信息。 ●在交流中,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的第7课内容,对应课程标准1 ~ 2年级学习内容“9.4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的第三点“知道每天观察到的月亮形状是变化的”。本课也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辨认方向的技能。在这一节课,将继续关注与地球家园关系密切的星球伙伴———月球。学生将基于对几种曾经见过的月亮形状的回忆,对月亮的形状进行连续性观察和记录,并在研讨中梳理和总结月亮形状是变化的。 本课分为4个板块。在聚焦板块,通过提出问题“太阳看起来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月亮形状是什么样的?”来启发学生思考和聚焦本课的学习内容。探索板块包含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引导学生自主关注月亮形状的变化,初步感知其变化的特点;第二个活动要求学生连续几天对月亮的形状进行实际观察,并记录下来。在研讨板块,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用证据推理论证。在拓展板块,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并思考这些神话传说的真实性。 关于月亮在天空中呈现的形状特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前概念是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比如中秋满月和“弯弯的月亮”(蛾眉月或残月)。但是,这些前概念是模糊的、碎片化的信息,并非学生基于自己的真实观察和记录所得到的结论。此外,关于月亮的形状是否真的会持续性变化以及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并不清晰。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 一是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来确认月亮的形状是变化的;二是学会用图画的形式记录观察到的月亮形状的变化;三是学生通过分析所记录的信息,发现月亮的形状是逐渐变化的,并且初步体会到月亮形状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如月球亮的部分逐渐增加或者减少。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连续几天持续观察并记录月亮形状的变化。 难点:能基于对所记录的信息的分析,用语言或文字描述月亮形状是如何变化的。 (四)教材解读 课题:本课的课题叫“夜晚的月亮”,是因为月亮常常在夜晚出现,但并不是只能在夜晚看到。教师必须明晰两点:一是并非每晚都一定能看见月亮。例如,阴天的夜晚,由于云层太厚,会遮挡月球反射的光,因而造成地球上的人无法看见月球。二是月亮在白天也可能会出现在天空中,形成“日月同辉”的自然现象。 本课情境:教材展示了一张美丽的月夜图。图中,蛾眉月在夜幕中高高挂起,与地面的古建筑万春亭(位于北京市的景山公园)相映成趣。图的一侧配有文字解说:“夜晚我们常常能看到月亮。”配文中的“常常”是科学、严谨的表达,暗示学生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能看到月亮。 聚焦:通过图文组合共同指向本课时的课题“夜晚的月亮”。同时,教材通过提出问题“太阳看起来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月亮形状是什么样的?”来启发学生思考和聚焦月亮的形状具有哪些特点。 探索1:教材中用图片展示了一个月内能观察到的7种典型的月亮形状,启发学生通过回忆辨识出自己在生活中看过的月亮的形状。本项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月亮的 形状,引导学生自主关注月亮形状的变化,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