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4《天气 ——— 测量降水量》 (教科版)三年级 上 1.4《天气 ——— 测量降水量》 这个测量降水的工具叫雨量器,它能帮我们知道一段时间内下了多少雨。大家仔细看看,它由哪些部分组成?我们又该怎么用它测量降水量呢? 新知导入 聚集 下了一场雨,是小雨还是大雨?怎么测量呢? 探究新知 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雨量器是带刻度的圆柱形容器,放在无遮挡的空旷处,雨后读取容器内雨水的高度(单位毫米)。 通常 24 小时内,降雨量<10 毫米是小雨,10-25 毫米是中雨,>25 毫米是大雨。也可通过观察判断:小雨雨滴细,地面很快湿但无积水;大雨雨滴粗,地面迅速积水、有水流。 1.怎样测量降水量? 1.制作测量降水量的简易工具—雨量器。 2.用喷壶做模拟降雨实验,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记录。 3.用自制的雨量器在下雨时测量降水量,并对照“24小时降水量等级标准”确定降水量等级。 1.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时,要注意什么? 2.下雪也属于降水,怎样测量下雪天的降水量? 1.要将雨量器放空旷无遮挡处,避免雨水溅入或被遮挡;测量前确保器内干燥,雨后读取雨水高度时视线与刻度平齐,单位记为毫米。 2.可将雨量器内的雪融化成水,再测量水的高度,或用专用雪量计,按 10 毫米厚的雪约等于 1 毫米降水量换算。 暴 雨 预 警 气象部门在暴雨到来之前,会发出预警。暴雨预警分四级,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其中,红色预警等级最高。收到暴雨预警,我们尽量不要外出,做好安全防护。 查阅资料,了解不同预警等级暴雨的降水量。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是( ) A. 气温计 B. 雨量器 C. 指南针 2.降水量的常用单位是( ) A. 毫米(mm) B. 厘米(cm) C. 米(m) 3.制作简易雨量器时,标注刻度的正确做法是( ) A. 从瓶口开始标注 B. 从瓶底开始标注,刻度均匀 C. 随意标注数字 B B A (二)判断题 1.测量降水量时,雨量器只要放在户外就行,不用考虑是否有遮挡。( ) 2.读数时,视线要与雨量器内水面相平,避免俯视或仰视导致读数错误。( ) 3.24 小时降水量为 15 毫米,属于中雨等级。( ) × √ √ 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雨量器,还亲手做了简易雨量器,学会了测量和记录降水量,知道单位是毫米呢!课后要记得观察下雨情况,测一测降水量。下节课我们一起分析天气数据,继续探索天气的秘密吧! 板书设计 1.4 天气 ——— 测量降水量 测量工具:雨量器(容器、刻度标尺) 单位:毫米(mm) 简易雨量器制作:剪瓶→固定漏斗→标注刻度(1cm=10mm) 测量要点:水平放置、平视读数、如实记录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天气 ——— 测量降水量》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承接前三课 “感知天气、认识气温计、测量气温”,聚焦 “降水测量” 这一重要天气要素,引导学生认识雨量器、掌握降水量测量与记录方法,是 “完整天气观察体系” 的关键组成部分。教材通过 “认识工具 - 学习测量 - 记录分析” 逻辑,将抽象的 “降水量” 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工具操作与数据记录,为后续 “综合分析天气数据” 奠定基础,体现 “科学探究需多维度观察”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 “雨、雪” 等降水现象有生活感知,但对 “降水量” 的科学定义、测量工具(雨量器)完全陌生。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 “刻度读数、降水量等级划分” 等抽象内容理解较难,且动手制作简易雨量器时易出现 “刻度标注不规范、测量时放置位置不当” 等问题。不过学生好奇心强,乐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