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一个粗瓷大碗 [教学目标] 1.认识“瓷、赵、抗”等生字,读准多音字“还、禁”。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说这个“粗瓷大碗”的相关故事,体会故事的感人之处。 3.通过理解课文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揣摩人物心理,体会赵一曼关心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一个粗瓷大碗”这条线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的感人之处。 难点 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揣摩人物心理,体会赵一曼关心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各种碗的图片)教师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餐具———碗(板书:碗)。它虽然普通,但却必不可少。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和它有关的文章,只不过,这个碗有点儿与众不同。(板书课题:一个粗瓷大碗。学生齐读。) 2.学生齐读课题后进行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齐读第1自然段,质疑:这样一个普通的碗为什么要保存在军事博物馆里呢?赵一曼只用过一次的碗,又有何感人之处呢? 3. 学生带着课前阅读提示及刚才提出的疑问认真地阅读课文,要求从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学生简单介绍赵一曼,教师补充。(课件出示) 赵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四川宜宾白花镇(今四川翠屏区白花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被捕,1936年8月2日英勇就义。 赵一曼留有诗篇《滨江述怀》,其故里宜宾建有“赵一曼纪念馆”,相关电影有《赵一曼》《我的母亲赵一曼》等。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课件出示自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画出本课的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课件出示“粗瓷大碗、博物馆、搪瓷缸子”等词语。学生自由读词语,教师指名朗读词语。出示本课生字,教师指导读准字音,强调“赵、束、沾、侦”是翘舌音,“联”是边音,不要读成鼻音。 (3)课件出示多音字“还”“禁”,学生齐读。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自由说) 5.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找出重点。 (1)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围绕“一个粗瓷大碗”,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第2~4自然段写了赵一曼要求小通讯员把送来的碗还回去。 第5~8自然段写了赵一曼把小通讯员盛满的一碗高粱米饭换成了半碗野菜粥。 第9~11自然段写了赵一曼再次丢碗,小通讯员着急不已。 (2)教师小结:课文围绕“一个粗瓷大碗”,依次写了“送碗”“用碗”“丢碗”三件事。(板书:送碗—用碗—丢碗)三、品读感悟,深化认识 1.师:一个赵一曼仅仅用了一次的碗,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同学们,对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你们了解多少呢? 课件出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相关资料,提问:这样一个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的粗瓷大碗,为什么被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呢?这其中有何感人之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2.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 (1)第2~4自然段:“送碗”与“还碗”。 ①第2~4自然段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②出示语句: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