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57703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整合课件+学案+检测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34323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塑造,测试题,学案,课件,整合
    章末整合 微专题一 河流冲淤原理 1.冲淤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1)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 (2)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降低。 (3)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往往“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以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4)应用:河口区域,河流和潮汐(海浪)共同影响,河海作用强弱“此消彼长”,会引起海岸线的进退变化。 2.影响冲淤的因素 【加固训练】 1.黄河入海口西北侧某海域(图1)以淤泥质海岸为主。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共同影响下,该海域冲淤变化显著,但海岸线稳定。某科研团队对该海域冲淤变化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图2为1976—2014年研究区域内5米和10米等深线包络面积(等深线与海岸线间的面积)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图1 图2 (1)研究区域内5米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变化缓慢的时段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1976—2014年,研究区近岸海域(  ) [A] 持续淤积 [B] 持续侵蚀 [C] 先淤积后侵蚀 [D] 先侵蚀后淤积 (3)据图推测,2002—2014年黄河流域(  ) ①年均降水量减少 ②水库泄洪量增加 ③森林覆盖率增加 ④耕地面积增加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1)B (2)C (3)C 【解题思路】 第(1)题,图中5米等深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5米等深线包络面积与海岸线间距离呈正相关,图示4个时段包络面积的变化可直接反映与海岸距离的变化。1976年的包络面积为60平方千米,1986年的包络面积约为105平方千米,1996年的包络面积约为115平方千米,2002年的包络面积约为108平方千米,2014年的包络面积约为80平方千米,结合①②③④时段所跨的年份数,即可求出②时段区域内5米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变化最小。第(2)题,1976—2014年,研究区近岸海域5米等深线与海岸线间的面积呈现由小到大再变小的变化趋势,说明5米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经历了由近到远再到近的过程,5米等深线距海岸的距离由近到远,说明海岸附近淤积加重,海水变浅,据此可推测研究区近岸海域先淤积变浅、后侵蚀变深。第(3)题,2002—2014年,研究区近岸海域5米等深线与海岸线间的面积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特点,说明该海域5米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减小,泥沙淤积减少,侵蚀加剧,进而可推测黄河入海口泥沙量减少,可能是该流域森林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少;水库拦水拦沙,大量泥沙在库区沉积,水库泄洪量增加,入海水量增加,泥沙沉积减弱。 2.下图示意长江部分河段水系,上荆江自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流进入洞庭湖,三口分流对干流的输沙量影响较大。20世纪60年代,下荆江实施了人工裁弯工程,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裁弯后,监利站同流量水位下降,而城陵矶站同流量水位上升。据此回答(1)~(2)题。 (1)下荆江裁弯后,上荆江(  ) [A] 流速加快,河床变深 [B] 流量减少,水位下降 [C] 流速减缓,河床变浅 [D] 流量增多,水位上升 (2)推测下荆江裁弯后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上荆江含沙量下降 [B] 三口分流水量减少 [C] 洞庭湖排出泥沙增多 [D] 湖区植被覆盖率提高 【答案】 (1)A (2)B 【解题思路】 第(1)题,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曲流发育至一定程度时,会导致河流流速减慢,水流下泄困难,排水不畅。当下荆江裁弯后,河道变直,河流的排水条件会有所改善,故会使得上、下荆江的径流都更易向下游排出,上荆江流速会加快,侵蚀作用增强,河床变深。下荆江裁弯后主要影响的是上荆江河流的流速,对流量的大小影响不大。第(2)题,下荆江裁弯后,河道变平直,流程变短,河道平直水流通畅,上荆江的水流更易通过干流排出,导致三口分流水量减少,从而向洞庭湖输送的泥沙减少,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 微专题二 河流阶地 1.河流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