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1.结合实例,运用等压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冬夏季海陆气压中心的性质,分析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区别。(区域认知) 2.结合图文资料,综合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3.充分利用气压带和风带(盛行风)进行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人地协调观) 4.动手设计实验,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预习导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 的大气运动。 (2)意义:把 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有规律 热量和水汽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形成因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地区的 和 。 受热不均 受热不均 [想一想] 若不考虑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能形成吗 为什么 提示:不能。不考虑地转偏向力,赤道和极地之间只能形成单圈环流。 (2)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①气压带(北半球)。 气压带 分布 形成 A 赤道低压带 0°~5°附近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C 高压带 30°附近 高空气流 下沉 E 低压带 60°附近 近地面气流上升 G 极地高压带 极地地区 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除赤道低压带外,其余气压带在南北半球各有一个,关于赤道对称分布,全球共七个气压带 副热带 副极地 堆积 ②风带(北半球)。 风带 分布 风向 B 信风带 0°~30° 东北风 D 盛行西风带 30°~60° 西南风 F 极地东风带 60°~90° 东北风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各风带风向与北半球不同,全球共六个风带 ·拓展提升· 气压带形成的两种类型 (1)热力型:与温度有关,温度高,则气压低,温度低,则气压高。 ①赤道低压带: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②极地高压带:近地面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2)动力型: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 ①副热带高压带:高空气流不断堆积下沉形成。 ②副极地低压带: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 的南北移动。 (2)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 ,冬季偏 。 太阳直射点 北 南 [想一想] 大气环流就是指三圈环流吗 提示: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大气运动现象,除了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外,还包括季风环流。如在设问中出现“从大气环流角度考虑”时,要注意全面考虑。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①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②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 压。 ③南、北半球差异: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 热低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①1月气压中心分布。 亚洲高压 气压中心M是 (又叫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 ②7月气压中心分布。 气压中心N是 (又叫印度低压),其切断了 。 亚洲低压 副热带高压带 2.季风环流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1月 A西北季风 B东北季风 7月 C东南季风 D西南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想一想] 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显著 提示:亚洲东部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海陆气压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