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回顾:热力环流 【知识梳理】 一、大气运动 1.主要形式 2.主要意义:输送热量和水汽,形成各种天气变化。 二、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 (1)垂直运动。 (2)水平运动。 (3)归纳。 三、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①陆地比热容小,升温降温速度快,白天为热源,夜晚为冷源。 ②海洋比热容大,升温降温速度慢,白天为冷源,夜晚为热源。 (2)海陆风的形成。 ①白天,陆温>海温,陆地气压<海洋气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②夜晚,陆温<海温,陆地气压>海洋气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3)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小,夏季气温较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①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②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2)影响与应用。 ①夜晚谷地中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过程中降温,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②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小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染型工业。 3.城市风 (1)成因分析。 (2)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 (3)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避免大气污染物流向市区。 【即时训练】 沙漠中的绿洲受高植被覆盖率的影响,白天气温明显较周边沙漠地区低,在沙漠中形成“冷岛效应”。下图为沙漠绿洲高空等压面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1.“冷岛效应”形成时( ) [A] 绿洲大气上升,带走绿洲废热 [B] 绿洲大气下热上冷,对流旺盛 [C] 沙漠形成高压,绿洲废热外流 [D] 绿洲大气下沉,逆温现象明显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白天绿洲的气温明显较周边沙漠地区低,因此绿洲上空大气下沉,使绿洲近地面形成高压,绿洲上空形成低压,并且此时绿洲附近气温低,而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因此绿洲处形成了下冷上热的逆温层,大气结构较为稳定,不利于对流;在同样的天气条件下,沙漠升温快,气温高,沙漠近地面气流上升形成低压,近地面方向较为凉爽的气流由绿洲流向沙漠。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2.“冷岛效应”控制下的地区( ) [A] 污染物扩散迅速 [B] 空气湿度降低 [C] 沙尘暴发生频率减少 [D] 昼夜温差增大 【答案】 C 【解析】 受冷岛效应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其大气下冷上热,对流作用受到抑制,风力较弱,因此污染物不易扩散,也不容易发生沙尘暴,A错误,C正确;受冷岛效应控制的地区气温相对较低,蒸发较弱,空气湿度相对大于不受冷岛效应控制的区域,湿度不会降低,B错误;受冷岛效应影响的地区,白天增温幅度较小,且湿度相对较大,其昼夜温差小于不受冷岛效应控制的区域,昼夜温差相对减小,D错误。 武夷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当地茶农多将茶树种植在山坡上,山谷风引起的云雾能够减少日照,提升茶叶品质。下图示意武夷山气象站记录的某日山谷风风向变化。据此回答3~4题。 3.该地谷风转变为山风的时间是( ) [A] 11时前后 [B] 18时前后 [C] 8时前后 [D] 3时前后 【答案】 D 【解析】 在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受热力环流影响,山区白天一般吹谷风,晚上转变为山风。图中10—12时风向发生明显的变化,谷风开始出现;图中2—4时风向发生明显的变化,由谷风转为山风,D正确。 4.与谷底相比,武夷山茶农多将茶树种植在坡地的原因是( ) [A] 白天多下沉气流 [B] 夜晚多上升气流 [C] 白天多上升气流 [D] 夜晚多下沉气流 【答案】 C 【解析】 与谷底相比,坡地近地面空气白天升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