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节 声与听觉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 1.探索活动:声音的产生条件 实验过程 把一根橡皮筋拉紧,拨动橡 皮筋,仔细倾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同时仔细观察橡皮筋的振动情况 把手指轻轻地放在自己的咽喉处,然后发出“啊……”的声音,体会手指的感觉 敲响音叉,并使音叉缓慢靠近并接触悬挂在线上的小球,观察小球的摆动情况 实验图示 实验现象 当橡皮筋振动时,它就发出声音,当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它就停止发出声音 当发出声音时,可以感觉到咽 喉(声带)的振动 音叉将小球弹开,同时我们的耳朵能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 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不能写成“震动”,也不能写 成“运动”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作为声源。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气体(空气)、液体 (水)、固体(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 打击乐器(如鼓、锣等)靠打击部位的振动发声;弦乐器 (如二胡、小提琴等)靠弦的振动发声;管乐器(如长笛、箫等) 靠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 3.理解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但不能说成“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 发声,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继续存在并向远处传播。 (2)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耳不一定能听到。 【拓展】科学思维———转换法、归纳法 (1)转换法:将不容易直接 观察到的细微现象,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的 一种科学探究方法。本节中声 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很多声音发出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物体的振动,这时,可运用转 换法把物体的振动转换成碎纸 屑或泡沫小球的跳动、乒乓球的摆动、水花飞溅等可见的现象。 (2)归纳法: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共同点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节中通过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声带在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等实例归纳得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典例1: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小明用小锤敲击音叉,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如果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 (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3)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这种研究方法叫作 。 变式1:以下几个实验,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用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 B.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闹钟铃声变小 C.堵住和放开特定音孔,长笛发出不同音 D.对着蜡烛火焰敲击橡皮膜,火焰会摇晃 变式2:有一种叫做“鱼洗”的铜制容器。“ 鱼洗”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动,同时还能听到“滋滋”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看见这种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B.声音仍在传播,故带动水的运动 C.“鱼洗”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 D.“鱼洗”仍在振动 变式3:(2023七下·义乌期中)如图所示,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可观察到小球被音叉反复弹开,如果音叉不发声就观察不到此现象,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尽可能延长,便于观察 C.使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反射形成回声 考点二、声音的传播 (一)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探究活动1: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 过程 现象 结论 一个同学轻敲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桌面上,堵住另一只耳朵 能听到敲敲击声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玻璃鱼缸中盛有水,水中有金鱼,用细棍轻敲鱼缸上沿 金鱼立即受惊游动 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