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63763

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 同步练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16117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九年级,2024,人教,化学,学年,2025-2026
    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 1.取大小和形状相似的干燥的小木块和小煤块,分别用坩埚钳夹住,同时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后, 小木块先燃烧起来 ,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2.用烧杯罩住一支燃烧的蜡烛,一段时间后 蜡烛熄灭 ,说明燃烧需要有 氧气(或空气) 。 3.实验的改进装置 说明:铜片上分别放有相同大小的白磷和红磷,相同条件下,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倒扣在铜片上的大烧杯的作用是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逸散,污染空气) 1.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C ) 火柴各部分的燃烧 A.有可燃物 B.有助燃剂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2.实验探究是获取证据的重要途径。如图是探究燃烧所需条件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c处的白磷温度最高,最快发生燃烧 B.b处的红磷接触到氧气,能剧烈燃烧 C.该实验可以验证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D.a处燃着的白磷很快熄灭,是因为温度下降了 3.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通入O2前,白磷均不燃烧;通入O2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60 ℃。 A.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 B.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若将甲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 通入O2前,白磷均不燃烧,通入O2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A正确;甲中白磷温度未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乙中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能燃烧,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B正确;若将甲中的白磷换成红磷,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C正确;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红磷不能燃烧,不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D错误。 4.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A )   认真分析实验,对比每个实验中两种物质所处的环境,只有一种物质与氧气接触,另一种物质不与氧气接触,才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 5.学习小组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 )   A.图1中热水仅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B.图2中可能会出现其中一支试管胶塞弹出的现象 C.图3中有白磷的试管在反应结束后气球会变得更瘪 D.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接触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6.俗话说“水火不容”,看似矛盾的两者却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1)探究燃烧的条件如图所示,写出热水的两种作用: 提供热量 、 隔绝氧气 。 (2)清代袁枚在《新齐谐》中描写“钻木取火,以作大烹”,此过程中木头燃烧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热能和光能(或热能) 。 (3)森林灭火常用砍除树木形成隔离带的方法,其灭火原理是 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 (4)往图2中持续不断通入 氧气(或空气) (填写物质的名称),热水中的白磷就能燃烧,出现“水火交融”的奇观。 7.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K1、K2都处于关闭状态。 (1)实验中“80 ℃热水”的作用是:①提供热量;② 隔绝氧气(或空气) 。 (2)打开弹簧夹K1,关闭K2注入足量过氧化氢溶液,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一段时间后,打开K2观察到B中气球变大,此处气球的作用为 缓冲,防止气体体积增大,冲开橡胶塞 。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