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标要求: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指出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理解长征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范围内的发展脉络。 历史解释: 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长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唯物史观:通过对长征背景、过程和结果的学习,认识到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战略转移,是多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家国情怀:认识到长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与责任感,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导入新课 中央苏区变得越来越小了。就像用盆子养鱼,鱼很大,盆子很小,养不活了。最后决定转移,进行长征。———叶剑英《长征的艰险历程》 1933年9月,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共临时中央,采取以集中对集中、以堡垒对堡垒的错误战术,与拥有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的国民党军大打阵地战,致使红军损失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是如何完成战略转移的 红军长征的胜利对中国革命具有怎样的意义 目 录 01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02 遵义会议 03 红军长征的胜利 感悟人生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1.红军“反围剿”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震惊,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红军进行“反围剿”。 蒋手书“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围剿”红军手令 1930—1933秋,国民党连续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四次大规模军事“围剿”。 结合教材和材料思考: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为何失败?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次 至 第四次 1930年 至 1933年 (国)10万(共)4万 毛泽东 (前三次) 周恩来 朱德 (第四次)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胜利 (国)20万(共)3万 (国)30万(共)3万 (国)50万(共)7万 第五次 1933-1934年 (国)100万(共)8万 博古 李德 王明 分散兵力 冒险进攻 保守防御 失败 材料1:第五次反“围剿”自9月下旬开始至11月中旬,临时中央和中革军委顽固地放弃积极防御和诱敌深人的战略方针,坚持军事冒险主义,采用阵地战、正规战来迎战强大的国民党军......近两个月的战斗,以惨重的代价证明了“左”倾冒险主义者“御敌于国门之外”是完全错误的。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 第08卷》 材料2:红军遭受前所未有的沉痛打击。李德指责我们反击不力,我怒问道:“队连子弹都没有,历拿什么去反击...你们这些教条主义的战术家,只知道图上作业,纸上谈兵!”———《彭德怀自述》 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 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 共产国际驻 红军军事顾问 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理人,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指挥。 “御敌于国门之外” “不让敌人侵占寸土” “左”倾:超越目前的现实与可能,去勉强地做现在的条件还不具备的事情的。 “右”倾: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也不敢做已经可以做的事。“右”———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也不敢做已经可以做的事。 左派通常主张积极改革,主张把旧的意识形态和制度革除,从而建立新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反对派一般自认为左派。 右派一般较为保守,主张稳妥、秩序、渐进、缓慢的改革方式,强调维护旧有传统。 博古、李德等人放弃了前四次反围剿的经验,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使红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2.战略转移———长征: 材料3:中央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