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64837

1.2 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6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624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光是,怎样,传播,教学设计
  • cover
课 题 1.2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1.学生能够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基本特性,并能用这一原理解释日常现象(如幕后说话人可见声音但不可见光)。2.学生能对比光与声音的传播方式,知道光传播不需要介质,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科学思维1.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如光斑变化),进行简单推理,归纳出光直线传播的规律。2.学生能运用比较思维,分析光与声音传播的差异,并尝试用科学语言表达。探究实践1.学生能小组合作完成“光直线传播”实验,规范操作手电筒和卡纸,准确记录光行进路线。2.学生能根据实验现象调整探究方法(如移动卡纸),验证光直线传播的条件。态度责任1.学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观察结果。2.学生通过光与声音的对比,意识到科学知识在解释自然现象中的价值,增强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光沿直线传播的特性:通过实验观察和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光直线传播的规律。2.光与声音传播的对比:结合幕后说话人的情境,帮助学生区分光与声音传播的差异。教学难点1.理解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学生容易忽略“均匀介质”这一前提,需通过实验(如移动卡纸后光斑消失)强化理解。2.抽象现象的具体化:光传播路径不可见,需借助实验标记路线和纸屏光斑变化,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现象。 教具学具 学生材料:手电筒、4张矩形卡纸、4个能直立地夹子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 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预计时间:5分钟)1.互动表演:邀请一位学生助手躲到讲台的幕布(或大纸箱)后面说话:“同学们,你们好呀!” 教师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2.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聚焦教材图片中的问题———为什么能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 学生基于前课知识,很容易说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过来”。教师顺势追问:“那么光呢?光是如何传播的?它和声音的传播有什么不一样?” 由此自然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设计意图:通过互动表演激发学生兴趣,再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思考新知,自然引出课题,为探究光的传播方式奠定基础。)(二) 探索实践,建构新知 ——— “让光的路线显形” (预计时间:20分钟) 1.初步猜想: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并猜想:“光可能是怎样传播的?” 鼓励学生画出自己的猜想。2.规范指导:播放微视频或教师演示,明确教材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孔对齐、距离控制、唯一光源)。3.分组探究一(验证直线传播): 任务:按照教材步骤,将三张卡纸的小孔对齐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射,在纸屏上标出光斑位置,并画下光行进的路线。交流:学生将发现光斑清晰明亮,并能轻松地在记录表上画出一条直线。初步得出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4.分组探究二(探究传播条件): 任务:将中间一张卡纸移动约5厘米,再次用手电筒照射,观察纸屏变化,并画下此时你认为的光的路线。现象:学生将发现纸屏上的光斑消失了 。思维碰撞:教师追问:“光斑为什么消失了?光还在传播吗?它现在是沿着什么路线走的?” 引导学生推理:光没有拐弯,它还是直直地照过去了,只是被移动的卡纸挡住了。从而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前提是路径上没有不透明的物体阻挡 ”。5.演示升华(可视化拓展): 教师演示:用激光笔照射烟雾箱(或滴有牛奶的水槽)。震撼效果:所有学生都将清晰地看到一条笔直的光束穿过烟雾或水。总结: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让空气中的微粒反射光线,终于‘看到’了光前进的路径,它是一条直线!” 由此正式得出科学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如空气、水)是沿直线传播的。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实验、交流、思维碰撞和演示等环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