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68176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第三单元大气变化的效应3.2.3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3课时季风与季风气候)课件

日期:2025-10-21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147148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2.3,季风气候,季风,课时,气候,风带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大气变化的效应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教学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教学目标: 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能够熟练的绘制大气环流的模拟图,并利用大气环流分析气候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难点: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季风气候的形成。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季风与季风气候 CONTENTS 目 录 01 02 03 课堂检测 04 PART THREE 季风与季风气候 知识回顾—热力环流 问题探究: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利用原理,描绘出海陆之间的大气运动?同时,思考如果把海陆风的模式其范围和时间扩大化,扩展到大区域,是否还具有相同的运动特征?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季风的形成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陆地:陆地夏季升温较海洋快,形成夏季热低压;冬季降温较海洋快,形成冬季冷高压。 海洋:海洋夏季升温较陆地慢,形成夏季热高压;冬季降温较陆地慢,形成冬季冷低压 季风的形成 海陆气压分布状况: 冬季: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大陆的冷高压以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海洋形成阿留申低压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季风的形成 海陆气压分布状况: 夏季: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大陆上的热低压以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最为突出,海洋上则形成夏威夷高压 印度(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季风的形成 海陆气压分布状况: 冬季: 季风的形成 海陆气压分布状况: 夏季: 季风的形成 海陆气压分布状况: 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对气压带的影响较弱,所以在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而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 季风与季风气候 季风: 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其中以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 季风与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 冬季:冬季,强大的亚洲高压与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间形成势力强大、干燥寒冷、范围很广的冬季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东亚季风的冬季风盛行西北风 季风与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 夏季: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大增,亚洲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夏季风为东南季风。 季风与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冬季:冬季,强大的亚洲高压向南亚移动,由于受距离远近和地形地势的阻挡冬季风较弱,对南亚地区的影响为温暖干燥。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亚季风的冬季风盛行东北风 季风与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夏季:夏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风带气压带的移动,来自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为西南风,形成南亚夏季风湿热的西南季风。 气候类型 热带季雨林气候: 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北季风)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西南季风)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气候类型 热带季雨林气候: 分布规律:北纬10°~25°(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典型地区: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具有区域特殊性。 气候类型 热带季雨林气候: 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 植被特征:由较耐旱的热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组成,且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与热带雨林相比,其树高较低,植物种类较少,结构比较简单,优势种较明显,板状根和老茎生花现象不普遍,层间藤本、附生、寄生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