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68274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7次 大小:4024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 一、作品梗概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的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 - 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三、字音词义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渺miǎo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 诓kuāng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 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 不惜牺牲自己。 前仆pū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 四、主题概述 本文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针对当时有人散布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地提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驳论证的过程驳倒对方的论点。 第三部分(6-8):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第四部分(9):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六、鉴赏品读 1.本文的标题好在哪里? 这个问句聚焦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它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十分巧妙;它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自己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询问,内涵十分丰富。 2.“总”“只”“一味”三个副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总”含有“一向”的意思,形象地写出国民党政府夸———地大物博”时洋洋得意的样子;同时,“总”又写出了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 “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写出国民党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充分体现了国民党政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副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 3.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失掉的是“他信力”,因此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作者抓住对方论点和论据的脱节来直接反驳,揭示其论证的错误。 4.文中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他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对国联失望,失掉的就是“他信力”。 “自欺力”:求神拜佛,麻醉自己。一味求神拜佛,发展的是“自欺力”。 作用: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讽刺的效果,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 5.“‘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分析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本段为过渡段,承上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