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2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的第2课,上承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冲击,下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承转作用。教材以“理论诞生— 实践探索”为逻辑主线,先阐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工业革命加剧阶级分化,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凸显无产阶级斗争的迫切性,空想社会主义提供思想借鉴,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最终促成科学理论的形成。接着聚焦《共产党宣言》,解析其核心内容与历史意义,明确其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地位。最后讲述第一国际(1864)和巴黎公社(1871)的实践,展现理论指导下的国际工人运动探索。内容设计注重历史联系,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对世界史的深远影响,为后续学习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通过工业革命的学习,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分化有初步认知,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概念理解存在难度。学生易混淆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模糊,且常将巴黎公社的自发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割裂看待。此外,学生对《共产党宣言》的具体内容及现实意义缺乏深入思考,易简单化评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作用。 教学中可结合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生活的史料,通过对比分析、情境模拟,降低理论理解难度,引导学生从历史语境中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早期工人阶级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通过了解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阅读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了解现代工厂的状况,初步理解现代工厂制度的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真理,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高尚情操,学习巴黎公社的战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与意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史料实证、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两组图片:工业革命时期工厂主的豪华庄园与工人拥挤的贫民窟,搭配数据:1810-1825 年,英国纺织工人平均工资从 42 先令降至 25 先令,而工厂主利润增长 300%。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为何却加剧了社会不平等?无产阶级如何改变自身命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接下来我们一同学习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思考问题,自由讨论,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情境创设,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本课主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马克思与恩格斯 (一)马克思其人、恩格斯其人、两人的友谊 【引导】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三组分别介绍马克思其人、恩格斯其人、两人的友谊。 【1组】马克思:1818年5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