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76724

1.1 昆虫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8次 大小:227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昆虫,教学设计
  • cover
青岛版六三制(2025年)科学三年级上册 《昆虫》教学设计 课题 1.1 昆虫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2. 能识别常见昆虫与非昆虫,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 科学思维: 1. 通过观察蚂蚁、蝴蝶等动物的身体结构,培养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2. 运用昆虫特征判断生物是否属于昆虫,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 1. 通过观察标本、图片,完成“昆虫身体结构”记录单。 2. 动手制作昆虫模型,深化对昆虫特征的理解。 态度责任: 1. 激发对昆虫世界的探究兴趣,养成严谨观察的科学态度。 2. 了解珍稀昆虫的价值,树立生物保护意识;掌握预防蚊虫叮咬的生活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纳昆虫的身体特征(头、胸、腹三部分,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 难点:区分昆虫与非昆虫(如蜘蛛、蝎子等),理解特征的唯一性。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教师活动: 1. 播放背景音乐,朗诵诗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展示蝴蝶、蜻蜓的动态图片,提问:“这些美丽的小生物是什么?你在生活中见过它们吗?你对它们有哪些了解?” 2. 引导学生分享见过的昆虫(如蚂蚁、蜜蜂等),聚焦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昆虫世界的奥秘!”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交流对蝴蝶、蜻蜓的认识,产生探究兴趣。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活动一:研究昆虫的共同特征 任务1: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长着什么? 教师引导: 出示蚂蚁标本(或放大图片),提问:“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请仔细观察,它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长着什么?”发放记录单,提示用放大镜观察细节。 学生活动: 分组观察,在记录单上用简笔画或文字标注蚂蚁的身体结构(如“头部有两根须”“胸部有六条腿”等),小组内交流发现。 教师总结: 板书蚂蚁身体结构:头(触角)、胸(三对足)、腹,强调观察的有序性。 任务2:它们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长着什么? 教师引导: 展示蝴蝶、蝗虫、蚊子的图片,提问:“它们的身体结构和蚂蚁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对比观察,完成记录单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分几部分”“头部有无触角”“胸部有几对足”“是否有翅膀”等特征。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观察,填写表格对比三者结构,尝试归纳共同点。 教师总结: 板书归纳: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如蝴蝶),部分昆虫翅退化(如蚊子)。 明确:具备这些特征的动物属于昆虫。 任务3:它们是昆虫吗?” 教师引导: 出示蜘蛛、蚜虫、苍蝇、蝎子、蜻蜓、蜜蜂的图片,提问:“它们的身体外形具有昆虫的共同特征吗?请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判断是否为昆虫,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判断结果(如“蜘蛛有8条腿,不是三对足,不是昆虫”“苍蝇有三对足、两对翅,是昆虫”)。 教师总结: 强调判断依据,纠正常见误区(如蜘蛛、蝎子属于节肢动物,非昆虫;蚜虫虽小,但具备昆虫特征)。 活动二:了解我国的珍稀昆虫 教师活动: 播放凤蝶(如金斑喙凤蝶)和中华蛩蠊的资料视频,介绍它们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及珍稀原因(如栖息地破坏、数量稀少),提问:“为什么要保护这些昆虫?我们可以怎么做?”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交流保护珍稀动物的做法(如爱护环境、不随意捕捉)。 活动三:制作昆虫模型 教师引导: 示范用橡皮泥制作昆虫模型(分出头、胸、腹,粘贴触角、足、翅),强调结构准确性。提出要求:“选择一种昆虫,用材料制作模型,注意体现头胸腹三部分和足、触角的特征。” 学生活动: 分组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如帮助调整足的数量、触角的位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