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 ——— 水结冰了》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水” 的第四课,承接前一课对水的其他状态变化的学习,聚焦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凝固现象。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水结冰现象,再到进行可操作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构建水在一定条件下会结冰且结冰时体积会变化的科学概念,是完善学生对 “水的三态变化” 认知体系的重要环节,体现了从生活到科学探究,再到总结科学规律的教学逻辑。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水结冰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比如见过冬天湖面结冰、冰箱里冻冰块等,但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于水结冰的具体条件(如冰点是 0℃)、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及体积变化等科学原理并不清楚。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有趣的实验充满兴趣,但在实验操作技能(如温度计的规范使用)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完整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学生能认识到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冷却到 0℃时会结冰,明确冰是水的固态形式,建立水的固液两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 理解结冰是水的凝固现象,且此过程需要释放热量,同时知道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 (二)科学思维 通过对水结冰前后温度、状态和体积变化的观察与对比,提升学生的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理解水结冰的关键条件和特征。 基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如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冰柱的形成等),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培养他们的证据意识和科学推理能力。 (三)探究实践 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利用冰块和食盐混合制冷)、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等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以及观察记录物质状态变化的方法。 在小组合作实验中,学会分工协作,养成认真观察、规范记录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四)态度责任 激发学生对水的状态变化等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在实验中耐心、细致、严谨的态度,克服急于求成和不认真观察记录的毛病。 让学生体会到水结冰现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冬季水管防冻、食物冷藏等,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凝固现象,明确标准大气压下,水在 0℃时会结冰,且结冰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通过实验观察,准确描述水结冰前后在状态(液态变为固态)和体积(变大)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水在结冰过程中温度保持在 0℃不变的原理,纠正学生认为水在降温过程中温度会持续下降的错误认知。 规范操作利用冰块和食盐混合制冷的实验,保证制冷效果,使水顺利结冰,并能细致观察到水结冰后体积膨胀的细微变化。 教具准备 (一)实验材料(每组) 试管(装适量染色水,便于观察)、温度计(0 - 100℃)、大烧杯(装冰块与食盐混合物)、搅拌棒、记号笔(标注初始水面高度)、直尺、实验记录表(包含时间、水温、状态描述、体积变化等栏目)。 (二)多媒体资源 生活中常见的水结冰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如冬天湖面结冰、河流结冰、冰箱中冻冰块的视频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冬天湖面从液态水逐渐结冰,以及人们在冰面上活动的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视频中,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类似的水变成冰的现象呢?”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分享自己看到的水结冰现象,回忆并交流生活中如冰箱里冻冰块、屋檐下冰柱形成等水结冰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视频,直观地呈现水结冰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后续探究水结冰的条件和特点做铺垫。 二、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