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跨学科实践自行车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1)自行车的结构;(2)自行车与物理;(3)围绕自行车来探索。 本节内容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探索,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行车的丰富内涵。教科书先简单介绍了自行车的发展史,让学生能够追溯自行车这一常见交通工具的演变历程,从而认识到科技进步如何推动社会变迁。接着,介绍了自行车的结构,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物理知识理解自行车的科学原理。最后,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有机会亲自体验自行车的组装、使用和维护,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从而更全面地掌握自行车的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是本书最后一节,学生已经掌握了机械运动和力、杠杆的平衡条件、能量转化等基础物理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这为他们参与本节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然而,学生在将这些物理知识应用于跨学科问题的解决以及团队合作、实际问题的应对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建议先给学生布置恰当的预习任务,并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与帮助下,循序渐进地完成实践任务。 二、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合理的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自行车相关的物理原理和实际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物理、数学和工程等多学科(或领域)知识,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能在“自行车”跨学科实践中综合认识所涉及的运动和力、声学、简单机械、能量及环境、仿生学、体育与健康、交通安全、自行车发展史等知识;能用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解释如何增强骑行的舒适性,探索其中简单的工程与技术问题;能分析与能源、环境等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科学思维】能借助自行车模型,认识自行车的结构与各部件的基本功能; 能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及传动方式,分析骑行比走路更省力的原因,培养推理能力;能在拆装自行车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科学探究】能在真实、综合的情境中提出与自行车相关的物理问题;能制订拆装自行车的实践方案,能自主选择有关自行车的某一个主题撰写小论文;能与他人共同实施方案,合作交流,并撰写简单的活动报告。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在交通出行、健康与体育、经济与产业、环境与能源、社会与文化等方面对人类产生的深远影响,体会物理学对人类生活、工程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探究自行车中的物理、拆装自行车、撰写主题论文等活动,培养乐于思考与实践、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践行健康生活的理念,具有节能环保、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对自行车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的应用,如杠杆、轮轴、压强、摩擦力等。 (二)教学难点:理解自行车中复杂的力学结构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自行车,一项伟大的人力机械发明,它由杠杆、轮轴等许多简单机械组成。你知道自行车的演变史吗?自行车的设计、制造、使用、保养,分别涉及哪些物理知识呢?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自行车的发展史。 通过视频介绍自行车的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从最早的木质自行车到现代的高科技自行车,涉及许多重要的发明,如链条驱动、充气轮胎、变速系统等,充分体现了技术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如何推动社会变迁。 问题二:自行车的结构。 活动1:展示自行车实物并结合课件讲解其主要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各部分的功能,包括车座、车轮、车把、链条等,每一部分都承载着特定的物理原理和机械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总结自行车的几个主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