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课时 3:肥沃的土壤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肥沃的土壤 3课时时长:40 分钟 4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5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1 单元 研究土壤” 中 “肥沃的土壤” 相关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腐殖质是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形成的物质,明确腐殖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了解改良贫瘠土壤的方法(有机肥、化肥)及化肥的副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 “肥沃土壤与贫瘠土壤” 的差异,推理腐殖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分析 “有机肥与化肥” 的特点,培养辩证看待科学技术(化肥)的思维。 探究实践:学会制作简易有机肥(遵循 “装材料、洒水密封、阴凉放置、定时翻搅” 步骤),能持续观察并记录有机肥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积、颜色、温度、气味)。 态度责任:认识到土壤肥力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树立 “合理改良土壤、保护土壤肥力” 的意识,养成动手实践、长期观察记录的科学态度,理解 “变废为宝”(堆肥)的环保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腐殖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掌握简易有机肥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化肥的 “利”(提高产量)与 “弊”(土壤板结),理解 “合理使用肥料” 的重要性;坚持长期观察有机肥制作过程并准确记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PPT(含肥沃土壤与贫瘠土壤对比图、腐殖质形成示意图、堆肥过程图、化肥与土壤板结图片)、肥沃土壤样本(颜色深)、贫瘠土壤样本(颜色浅)、透明塑料袋、碎果皮、碎菜叶、土壤、喷壶、温度计、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收集的少量有机废弃物(如香蕉皮、菜叶,提前告知家长协助收集)。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土壤肥力之谜”(5 分钟) 图片设问:展示教材中 “两块地青菜长势不同” 的图片,提问:“之前我们猜测青菜长势不同可能和土壤类型有关,今天再仔细看 ——— 长势好的地里土壤颜色更深,长势差的土壤颜色更浅,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引出主题:学生自由猜测后,教师小结:“土壤颜色深浅和它的‘肥力’有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肥沃的土壤’,解开青菜长势不同的秘密”。 (二)探究实践:解密土壤肥力的 “关键密码”(25 分钟) 第一步:对比观察 ——— 肥沃土壤与贫瘠土壤的差异(5 分钟) 样本观察:分发肥沃土壤(如菜园土)和贫瘠土壤(如山地表层土)样本,引导学生从 “颜色、手感、是否有动植物残体” 三个方面对比观察。 现象记录:学生发现肥沃土壤颜色深、手感疏松、有较多腐叶,贫瘠土壤颜色浅、手感紧实、动植物残体少。教师提问:“为什么颜色深的土壤更肥沃?”,引出 “腐殖质” 概念。 第二步:知识讲解 ——— 腐殖质:土壤的 “天然肥料”(5 分钟) 教材解读: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动植物残体在土壤中腐烂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就越深,土壤也就越肥沃”。 拓展 “土壤功臣”:播放教材中 “土壤小动物(蚯蚓、蚂蚁)” 的图片,讲解:“土壤中的小动物会打洞通气、吞食排泄增加肥力,帮助腐殖质形成,它们是土壤的‘功臣’”,让学生理解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联。 第三步:辩证分析 ——— 改良土壤的 “两种选择”(7 分钟) 有机肥介绍:结合教材 “先民用人畜粪便、动植物残体沤制有机肥”,讲解:“有机肥是天然肥料,能增加土壤腐殖质,还能让土壤疏松”;展示 “堆肥过程图”,说明堆肥是 “将有机废弃物发酵腐熟,变废为宝”。 化肥的 “利与弊”:讲解教材中 “科学家发明化肥,含氮、磷、钾元素,提高作物产量”,再展示 “土壤板结” 图片,补充:“但长期用化肥会让土壤板结,不利于空气、水分储存,影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