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82921

2.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教案-苏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2832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固体,混合,分离,教案,苏教版,2024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课时 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2 单元 固体和液体” 中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相关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固体混合后总质量等于混合前各固体质量之和(质量守恒),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体积之和(颗粒间隙填充),了解固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如筛子筛、磁铁吸、溶解过滤)及原理(利用颗粒大小、磁性、溶解性差异)。 科学思维:通过 “黄豆、绿豆、玉米粉混合” 实验,分析 “质量与体积变化的原因”,培养 “基于证据的推理” 能力;根据混合物特点(如铁屑有磁性、红糖易溶解)选择分离方法,形成 “问题 - 方法 - 原理” 的逻辑思维。 探究实践:掌握 “用电子天平测混合前后质量”“用量筒测混合前后体积” 的操作方法,能独立完成 “黄豆、绿豆、玉米粉分离”“铁屑和木屑分离” 实验,规范记录实验过程。 态度责任:认识到固体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八宝米混合、建筑垃圾分离),养成 “合作实验、细致观察” 的科学态度,分离后整理实验材料,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理解固体混合后质量守恒、体积减小的特点,掌握常见固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教学难点:解释 “固体混合后体积减小” 的原因(颗粒间隙填充);根据混合物特性(如颗粒大小、磁性)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PPT(含固体混合与分离实景图、实验步骤图)、实验材料(黄豆、绿豆、玉米粉、铁屑、木屑、沙子、红糖)、电子天平、量筒、筛子(不同孔径)、磁铁、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小勺子(取固体用)。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生活中的固体‘组合’与‘拆分’”(5 分钟) 生活举例:“妈妈煮八宝粥时,会把红豆、绿豆、莲子等混合在一起;装修后清理建筑垃圾,工人会把碎石、木屑、金属片分离开 ——— 这些都是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结合教材中 “八宝米”“混合猫砂”“建筑垃圾分离” 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的相关场景。 引出问题:“固体混合后,质量和体积会变吗?又该怎么把混合的固体分离开?” 导入本节课主题。 (二)探究实践 1:固体混合的 “质量与体积变化”(12 分钟) 实验 1:混合前后质量对比(6 分钟) 操作指导:结合教材步骤:“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 10 克黄豆、10 克绿豆、10 克玉米粉的质量,记录后将三者混合,测量总质量”。 现象与结论:学生发现 “混合后总质量约 30 克,等于混合前三者质量之和”,教师引导得出 “固体混合后质量守恒” 的结论,解释 “混合只是颗粒组合,物质总量不变”。 实验 2:混合前后体积对比(6 分钟) 操作指导:按教材要求:“用量筒分别测量黄豆(约 20mL)、绿豆(约 20mL)、玉米粉(约 20mL)的体积,记录后将三者混合,倒入量筒(不压实)测量总体积”。 现象与推理:学生观察到 “总体积小于 60mL(如约 50mL)”,教师结合教材提示提问:“为什么体积会变小?” 引导学生发现 “玉米粉颗粒小,填充到黄豆、绿豆的间隙中”,理解 “颗粒间隙导致体积减小”。 (三)探究实践 2:固体混合物的 “分离方法”(18 分钟) 任务 1:分离黄豆、绿豆、玉米粉(6 分钟) 分析特性:“三种固体颗粒大小不同(玉米粉最小,黄豆最大)”,结合教材提示 “利用颗粒大小差异分离”。 操作实践:用不同孔径的筛子(大孔径筛黄豆、中孔径筛绿豆、小孔径筛玉米粉)分离混合物,学生记录分离结果,验证 “筛子分离法” 的有效性。 任务 2:分离铁屑和木屑(6 分钟) 分析特性:“铁屑能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