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课时 2:称空气(探究空气有质量)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主题:称空气(探究空气有质量) 课时时长:40 分钟 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对应教材内容:教材 “4 单元 空气的性质” 中 “称空气” 相关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空气有质量(并非 “没有重量”),明确 “空气的质量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如用平衡棍、电子天平),了解 “1 立方米空气质量约 1.3 千克” 的科学数据。 科学思维:通过 “平衡棍气球实验” 观察倾斜现象,推理 “空气有质量”;结合 “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质量” 的数据分析,验证 “空气质量随充气量增加而增加”,培养 “现象观察 - 数据推理” 的思维。 探究实践:掌握 “平衡棍气球实验” 的操作方法,能规范使用电子天平测量 “瘪皮球”“充不同体积空气的皮球” 质量,准确记录数据并分析结论。 态度责任:打破 “空气很轻就没有质量” 的误区,感受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养成 “规范操作测量工具、认真记录数据” 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证明空气有质量,学会用电子天平测量含空气物体的质量。 难点难点:理解 “平衡棍倾斜” 与 “空气质量” 的关联;规范操作电子天平(如 “归零”“每次充气量一致”)。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2025 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pdf)、PPT(含实验步骤图、伽利略实验示意图、数据记录表)、实验材料(细长木棍、棉线(做平衡轴)、两只相同气球、打气筒、瘪皮球、电子天平、砝码(辅助理解质量))、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提前了解家中是否有电子秤(感知 “测量质量” 的工具)。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空气有‘重量’吗?”(5 分钟) 话题讨论:提问 “我们常说‘轻得像空气’,空气到底有没有质量?能不能称出它的重量?” 学生自由发言(有人认为 “没有”,有人认为 “有但太轻测不出来”)。 历史衔接:简要介绍教材中 “伽利略称空气” 的故事:“17 世纪伽利略就用实验证明了空气有质量,今天我们也用两种实验,像科学家一样称一称空气”,导入本节课主题。 (二)探究实践 1:平衡棍气球实验(12 分钟) 实验 setup:教师演示制作 “平衡棍”(细长木棍中点系棉线,两端各挂一只充气量相同的气球,调整至水平平衡),结合教材步骤讲解:“两只气球充气量相同,质量相等,所以平衡棍水平”。 分组操作与观察: 步骤 1:观察 “平衡棍保持水平”,记录 “两侧质量相等”; 步骤 2:将左侧气球的气慢慢放掉(尽量放尽),再挂回平衡棍,松手后观察 “平衡棍左侧变高、右侧变低”。 推理结论:提问 “左侧气球放气后变轻了,变轻的部分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放掉的空气有质量,所以气球变轻,平衡棍倾斜”。 (三)探究实践 2:电子天平称 “空气”(15 分钟) 测量准备:教师结合教材讲解电子天平使用方法:“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打开电源,按‘归零’键(确保显示‘0’),被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量程”,强调 “每次给皮球充气时,打气筒推杆要拉到底、推到底,保证每次充入 5 筒空气的量一致”。 分组测量:学生按步骤操作并记录: 步骤 1:测量瘪皮球质量,记录数据; 步骤 2:给皮球充 5 筒空气,测量质量,记录数据; 步骤 3:重复充 5 筒空气(共 10 筒、15 筒、20 筒),每次测量后记录数据。 数据分析:学生发现 “随着充入空气增多,皮球总质量逐渐增加”,计算 “每 5 筒空气的质量”(总质量 - 瘪皮球质量),得出 “空气有质量,充入越多,质量越大” 的结论。 (四)拓展延伸与作业(3 分钟) 知识拓展:结合教材补充 “1 立方米空气质量约 1.3 千克”,用 “1 个教室体积约 20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