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高中同步达标测试卷 第一单元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谈论昌耀的诗歌之前,我翻阅了网页上可以查找到的关于昌耀先生的评论,有各大博士的论文、昌耀先生的推崇者的文章等,他们大多给他一个“悲情诗人”的称号。我觉得他们丝毫不懂昌耀先生。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那么热爱生命的人,要不然面对父亲、母亲以及其他人的离世,要不然面对误读的诬陷,要不然面对空无一物的家庭,以及家庭的烦恼、无回应的爱情,渴望生活而一再受挫的昌耀先生,早不知道被杀死多少回了,但他依然在不停地向上。上天是公平的,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大诗人的桂冠。上天安排他来完成他应造就的诗歌使命。诗歌的句子不是与生俱来的,句子和词语,是流淌在诗人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之中的。昌耀先生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在一次次打击中崛起,一次次忍受孤寂与他人的不解,那么如何能获得这些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呢 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纵使有再高超的技巧,而内心是空洞的,也不过是炫技而已,那样的诗句,机器人就可以造就了,但那根本不是承载灵魂的艺术。 昌耀先生的诗,大多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他的诗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是在修改后面世的,诗的裁剪程度是一个正常人都不舍得的,但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的不分行的诗歌,其设想的走向又被如今大多被认为是“先锋”的诗人书写着。要读明白昌耀先生的诗,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读,还需要读一读大西北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 (摘编自若小曼《浅谈诗人昌耀及其<斯人>》) 材料二: 我们在读昌耀的诗集时,会发觉其选入的诗歌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 作为研究昌耀的专家,燎原当然更早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当涉及如何看待昌耀早期的诗作———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作时,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发现,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都并非当年的原貌,而是在1979年之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改写。 昌耀对其早期创作的“重写”,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象。有人认为这种改写“带有根本性,涉及语言风格、修辞手段乃至价值观的调整”。在我看来,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不仅重写旧作,他还要让那个一直在他身上的年轻苦役犯重新出来说话,这就是诗集中那些落款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则明显写于八十年代并且“属于八十年代”的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那么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他要留下一个他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来的一生。纵然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这就是昌耀。他最终要奉献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铸就的“命运之书”,而非一部面目混乱、良莠不齐的全集或选集。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创造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包括对早期作品的重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