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86553

1.1、声音是什么 讲义(含答案)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09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4463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声音,是什么,讲义,答案,2025-2026,学年
  • cover
1.1§1.2 声音是什么及声音的特性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典例精析 例1、小明将手放在喉咙处,讲话时,感觉到手有点“麻”,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发声的声带 (是/不是)声源. 例2、手拨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下列哪个物体振动产生的 ( ) A.手指 B.琴弦 C.空气 D.弦柱 例3、《黄河大合唱》中有一句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句歌词中的声源分别是 、 、 。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液体次之,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典例精析 例4、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这是因为声音先经 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过 传播而被鱼听到. 例5、1994年,苏梅尔一列维彗星裂成二十多块碎片撞向木星,产生巨大的爆炸,但是身处地球的人们却没有听到一丝声响,这是什么原因 ( ) A.彗星碎片太小,没有分量 B.爆炸产生的声音很弱,人们听不见 C.太空是真空,声音不能传播 D.原因尚待考察 例6、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_____次敲击声.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典例精析 例7、科学工作者为了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10秒收到信号,该处海水深 m(V海水=1500m /s)。这种方法 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例8、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分辨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若人站在一幢楼前拍巴掌且能听到回声,则他离楼的距离应 ( ) A、大于17m B、大于34m C、小于17m D、小于34m 四、声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典例精析 例9、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葫芦丝”是靠空气柱的 发声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观众能分辨出葫芦丝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不同。 例10、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甲图中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B.乙图中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