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86643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494335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 cover
(课件网)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1933年9月,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共临时中央,采取以集中对集中、以堡垒对堡垒的错误战术,与拥有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的国民党军大打阵地战,致使红军损失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雕塑 红军是如何完成战略转移的 红军长征的胜利对中国革命具有怎样的意义 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背景: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到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结果: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指挥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成功粉碎了四次“围剿”。 红军前四次反“围剿”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当时,毛泽东已被剥夺军队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不顾中国革命实际情况,搬用正规的阵地战经验,在军事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蒋介石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经在路上布下重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在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战略转移 学史崇德 陈树湘(1905-1934),红三十四师师长。湘江战役中,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已不足1000人,成为一支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陈树湘一身是胆,毫无惧色,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苏醒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 陈树湘塑像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后,中央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周恩来、毛泽东等负责军事。随后成立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 想一想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提示: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会址 红军长征的胜利 (1)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方针,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2) 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艰难历程 (3) 短暂休整后,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高耸入云、人迹罕至的大雪山,走过遍布沼泽、杳无人烟的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读地图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