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88148

第3 课 肥沃的土壤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9-2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10318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肥沃,土壤,教案,格式
  • cover
3《肥沃的土壤》教案 【核心概念】 (十)地球系统 (十一)人类活动与环境 【学习内容与要求】 10.3 岩石和土壤 ③知道土壤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场所。 11.1 自然资源 ③知道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教材简析】 《肥沃的土壤》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中的重要一课。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出“土壤里有腐殖质”这一关键知识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肥沃的土壤:探究土壤肥沃的原因: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他们思考土壤肥沃背后的奥秘,为后续理解腐殖质的概念奠定基础。了解土壤动物的作用及其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土壤中多样的生物,如蚯蚓、蚂蚁等小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里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的活动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和结构。探讨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思考生活中土壤贫瘠的现象,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学生对土壤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关系的理解 。制作肥料袋,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这是一个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并长期观察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耐心和科学探究精神,让他们直观感受腐殖质是如何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转化而来。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学生理解腐殖质对土壤肥沃程度的影响; (2)知晓土壤小动物在形成腐殖质中的作用; (3)认识长期施用化肥的弊端及堆肥的意义。 2.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有机肥),提升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探究实践 会动手制作一袋有机肥 4.态度责任 激发对土壤科学的探究兴趣,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腐殖质与土壤肥沃的关系,了解土壤小动物的作用;掌握堆肥的方法及原理。 2.教学难点 清晰阐述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的原因;有效开展堆肥实践并准确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土壤小动物(蚯蚓、鼠妇等,可视频替代)、制作有机肥的材料(土壤、碎果皮、碎菜叶、透明塑料袋等)、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观察 1出示图片,提问:同学们来观察,这位小朋友看上去骨瘦如柴,你认为他可能生了什么病? 2.出示图片两块长势不一样的菜地:这两块菜地是同时播种,同样照料的,为什么长势不一样呢? 比较下图中植物长势有什么不同,说说原因。 3.组织学生说一说,填一填。 4.提问:肥沃的土壤有什么特征,与土壤的什么成分有关? 5.讲解:肥沃的土壤是黑色的,里面有很多的腐殖质! 6.播放视频总结什么是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在土壤中腐烂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就越深,土壤也就越肥沃。 预设:因为营养不良,所以骨瘦如柴。 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左边土地的营养少,所以长得弱小。右边的土壤营养丰富,土地肥沃,长势茂盛 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肥沃土壤,发现腐殖质。 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人体与土壤的健康类比,理解腐殖质是土壤的“维生素” 鼓励学生分享,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阅读 1.出示知识卡片,提出要求:阅读“土壤的‘功臣’”的材料,说一说土壤动物是如何帮助植物生长的? 2.组织学生小结土壤中小动物的作用,认识土壤功臣,并播放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3.讲述: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4.提问:所有的土壤都是肥沃的吗?你在哪见过不肥沃的土壤? 讲解:山体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冲刷而不断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一般比较贫瘠。 追问:怎样改良贫瘠的土壤呢? 7.出示阅读材料,引导虚实观察图片,抽取图片的信息,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土壤改良的方法 ①先民:动物粪便、动植物残体沤制有机肥。 ②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