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9 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识别河流、湖泊等陆地表面常见水体类型,说出它们的主要特点。 2.能分析形成河流和湖泊的条件,学会制作模型并探究河流和湖泊的成因。 3.感受水库和运河功能,体验运河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及成因。 【教学难点】 制作并运用模型解释它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视频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谈话:同学们,水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之一,人们的衣食住行、绿化保洁、发电、畜牧业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的帮助。你知道地球上的水体有哪些类型吗?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 2.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中的 --河流与湖泊。(板书:河流与湖泊) 3、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提问,引起学生探究“水体”的兴趣,有效集中了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足够的探究兴趣。] 一、认识陆地表面常见的水体及特征 1、师出示图片提问:下图中,哪个是河流?哪个是湖泊?哪个是池塘?哪个是水库? 生:观察、思考、交流、汇报: 2、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河流的河道比较长,水从上游来,流向下游;湖泊面积很大,池塘面积比较小,水的流向不明显,水库有大有小,有深有浅,都有一道坝。 3、我们周围还有哪些水体呢? 生:思考、交流、汇报:小溪、大海、山涧、瀑布等。 4、师:这些水体有什么特征呢? 生:思考、交流、汇报: 师小结: (1)自然界中,水体的类型较多:如江、河、湖、海、池塘、小溪、山涧、水库等。 (2)各类水体的特点也有不同:有的水域大,蓄水量多;有的水域小,蓄水量少;有的是天然形成的,有的是人工建造的;有的是静态水体,有的是动态水体。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分享居住地附近的水体名称及特点,能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还能为认识水体的成因打下基础。] 二、探究自然界中河流与湖泊形成的原因。 1、师:出示图片提问,自然界中的河流与湖泊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思考、交流、猜测:应该与地形、降水有关。 2、制作河流与湖泊模型。 师提供制作材料: 师: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制作河流与湖泊的模型? 生:思考、交流、汇报: 3、用模型解释自然界中河流与湖泊是如何形成的。 (1)师:河流是如何形成的? 生:河流的形成依赖“水源补给”和“地形引导”,水源在地势较高处汇聚,形成细小的溪流,溪流由高到低流动,不断汇合其他溪流,水量逐渐增大,河道逐渐加宽加深,最终形成主干河流。 (2)师:湖泊是如何形成的? 生:湖泊是“洼地积水”的结果。地壳运动、火山口塌陷、泥沙堆积成堤坝等形成洼地,积水后形成湖泊。 (3)师:河流与湖泊的水源来自哪里? 生:思考、交流、汇报: 师小结:河流与湖泊的水源主要来自雨水、溪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泉水等。寒冷的高山地区常年被积雪覆盖,积雪年复一年地堆积、压实,形成了壮观的冰川。冰川是冻结起来的淡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也是河流与湖泊的重要水源。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个简单的地表模型来模拟河流和湖泊的形成,使学生能够对各种水体的特征及形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地形、降水与河流、湖泊的联系,还能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水库和运河的用途 1、师:许多地区都建有水库,你认为这些水库可能有哪些用途? 生:思考、猜测 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说说水库有哪些用途。 师生小结: 1.防洪:在汛期拦蓄上游洪水,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 2.供水:为周边城市、乡镇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3.发电:利用水库蓄水形成的水位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