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 一、作品梗概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联军头目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威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雨果站在人类正义的高度,于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的一年后,写下了这封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信,作为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文题不仅明确指出了本文的体裁———书信,而且全面交代了这封信的主要内容———评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更指出了信件的收件人———巴特勒上尉,一举三得,清晰明了。 二、作者简介 雨果(1802 - 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三、字音词义 赞誉yù:称赞 恍huǎng若:①茫然;②仿佛,好像。 惊骇hài:惊慌害怕。 瞥piē见:一眼看见。 劫jié掠:抢劫、掠夺(财物或人)。 制裁:对违法者依法给予惩罚。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 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四、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遭受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作品结构 第一部分(1):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第二部分(2-3):盛赞圆明园的艺术价值,突出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三部分(4-9):控诉、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对“文明人”的“体面”行为进行揭露和嘲讽。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以反语表达自己的态度。 六、鉴赏品读 1.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信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浓的讽刺意味。这样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更能宣泄作者愤怒的感情。 2.作者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有什么作用? 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突出圆明园的世界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以“美”衬“丑”,突出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 3.“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独立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在内容上和前一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在结构上起到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对奇迹消失的原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叙述上来。吸引读者兴趣的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无限的惋惜和愤怒之情。 4.“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话运用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破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蕴含着无比愤慨的情感。 5.为什么说这篇文章体现了雨果精神的难能可贵? 雨果的精神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指责强盗政府,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雨果精神之所以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禁园,但归根到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对文明创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