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96997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7 古诗二首 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0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1728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
  • cover
7 古诗二首 教材第39~41页 1.会认“登、唐”等生字,会写“依、尽”等字。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1.会认“登、唐”等生字,会写“依、尽”等字。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深刻理解诗句的含义,读出古诗意境。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尝试朗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 【学习方法】 在反复诵读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1.结合图片,介绍鹳雀楼及其名字的由来。 2.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栖息在这座楼中,因此而得名。在咏鹳雀楼的诗文中,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1.指导学生初读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件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书上的拼音认读;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生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前鼻音“尽”和后鼻音“层”,翘舌音“照、川”。 2.(课件出示:登、唐、依、尽、欲、穷、层、瀑、布、炉、紫、烟、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快速记住这些字?(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模仿朗读,多次练读。教师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 指导书写 重点字: 尽:上部的“尺”稍扁,下面的两点对齐,上点略小,下点略大。 层:半包围结构,“云”要写得半藏半露。 川:三笔的排列、高低要有变化。 直:上横稍短,底横要长。横画平行、均匀,框形端正,宽窄适中。 银:“钅”三横均匀平行,竖提端正。“艮”横向笔画均匀,竖提长短适中,撇短捺长,捺画收笔不可低于竖提。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背诵《登鹳雀楼》,复习生字。 2.出示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并说一说瀑布的样子。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探究新知 一、学习《登鹳雀楼》 1.先读诗的第1句,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把太阳叫作“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白乎乎的。) 2.那第2句写的是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3.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师指生读、齐读。) 4.品读第3、4句。想一想:此时的诗人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指生回答,并引导学生思考诗句背后蕴含的哲理,升华诗句的内涵。)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学习第1、2句。 (1)先学习名词“日、香炉、紫烟、川”的意思,再学习动词“照、生、看、挂”的意思。 (2)图文结合,理解第1、2句诗的意思。 2.学习第3、4句。 (1)诗人远望瀑布如白丝带挂在山前,接着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朗读后两句诗找一找答案吧! (2)学习方法同第1、2句,分别学习每个字词的意思。 (3)重点理解“三千尺”使用的修辞手法———夸张,并拓展延伸夸张的使用方法。由“九天”拓展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合课文的插图,想象一下这两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师引导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景色,和诗人一起感受瀑布的美。总结: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作业布置 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 2.背诵课文。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