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秋分 前言 2025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星期日,20:43:27,迎来秋分。《金气秋分》诗云:“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秋分至,昼夜均,养生之道在于平衡。 此时,阳气内收,阴气渐盛,自然万物进入“收”与“养“之时。古人养生讲究“天人合一”,我们不妨抓住秋季好时节,养护好身体,顺利过好这难熬的15天! 目录 秋分三忌 壹 秋分三秘诀 叁 秋分三宜 贰 壹 三忌 忌秋伤于湿 壹 《素问》古训有言:“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日迎来,细雨绵绵,暑湿之气未完全消散,使人身体沉重、浮肿不适。 而祛湿,成了秋季最为关键的一课。 起居上,应避免洗凉水澡,出汗后及时更换干爽的衣物,以免寒邪趁机而入,损伤阳气。 饮食上,多吃具有清利化湿作用的食物,如薏仁、莲子、茯苓等,能够健脾和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使湿气无所遁形。 忌盲目进补 壹 秋风送爽,自然界万物进入收获与收藏的季节,人们也习惯于身体的调养与进补,俗称“贴秋膘”。 然而, 秋季防“火”,盲目进补,将生内热。沉迷于牛羊肉等温补食物,无异于“燥上加燥”,更易引发“上火”。 仲秋时节,清淡与温润相结合,多摄入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 如银耳、百合、莲子等,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方能从内到外滋养身心。 忌冻三部位 壹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提到, 秋三月“天气以急”, 秋风如刀割, 带着萧瑟与肃杀之气。 抵御风邪, 从“三个部位”做起 守护好自己。 忌盲目进补 壹 头 部 作为人体阳气最为集中的部位,头部受凉,便会引发头痛、头晕,影响全身的气血循环。外出时,可佩戴帽子或围巾,以阻挡寒风的侵袭,温煦畅行血脉。 脚 部 脚部,作为人体距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其血液循环相对较弱,最易受寒风侵袭。我们应注意脚部的保暖,选择穿着舒适、保暖性能好的袜子和鞋子。 在睡前,可以用热水泡脚,以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缓解一天的疲劳。 忌盲目进补 壹 腹 部 腹部,是人体脏腑的聚集地,也是气血运行的重要场所。一旦腹部受寒,会使气血瘀滞,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 衣物上,不如抛弃过于单薄的衣物;饮食上,尽量控制“口舌”,避免过多吃食生凉之物。 贰 三宜 宜少辛多酸,清肺气 贰 石榴养生黄金果 而石榴,作为养生“黄金果”,甘酸滋养,入肺生津润肺,具有食疗的作用。 减少辛辣食物 燥气当令,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转而多食用酸味食物以收敛肺气。如苹果,酸甜可口,不仅生津解渴,滋养身心,还能健脾益胃,促进消化。 容易耗散肺气 秋分过后,自然界步入燥之季。 辛味食物具有发散作用,容易耗散肺气,损伤身体;而酸味食物,生津润燥,收敛肺气 。 宜动静结合,修阳气 贰 秋季,天高云淡,气候宜人,正是进行户外活动和锻炼的好时节。我们不妨顺应自然的收敛之性,动静相宜,养阳修身 。 避开剧烈和张扬的活动,以免过度消耗阳气和精力;适当运动锻炼,以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振奋阳气。 选择一些轻松愉悦、节奏适中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 不仅能够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还能够调节呼吸、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调节呼吸 缓解压力 促进循环 放松心情 宜宁心静神,敛肝气 贰 古人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气不舒,容易出现如情绪烦躁、易怒、失眠等,尤其是在连绵阴雨的季节,心情更是抑郁。 秋季养生,是一场身心的双重修行。 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是抵御“悲秋”情绪的有效武器。 闲暇时刻,走出家门,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无论是漫步林间小道,参与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还是攀登高峰,都是开阔心胸的绝佳方式。 叁 三秘诀 秋分行一事 叁 清代民医江笔花曾言:“肺气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