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古诗三首 教材第84~85页 1.会认“返、苔”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返、望”等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山水的古诗。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借助注释、插图等方式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学习方法】 练习强化法,通过反复练习写生字,提升汉字书写能力;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想象法,利用想象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意境。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到过哪些地方?(生自由交流。)听说过鹿柴吗?去过天门山吗?欣赏过西湖吗?(生根据实际回答。) 2.你们知道哪些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请说一说吧!(生:说一说课前搜集到的描写山水的古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首有关山水的古诗。(板书:古诗三首) 初读课文 一、初读《鹿柴》。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强调“柴”在这里读“zhài”,同“寨”,是“栅栏”的意思。)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如纠正读音错误、强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读得流利、有节奏感。 二、初读《望天门山》。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指生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初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指生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指导书写 重点字: 断:先写“米”,再写竖折。 孤:“瓜”不要少写一点。 抹:右边是“末”,不是“未”。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指生朗读生字和三首古诗,检查掌握的情况。 2.导入:上一节课的古诗学习,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山水诗歌。 探究新知 一、品读《鹿柴》,感悟诗境。 1.学习第一、二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提问:“同学们,从‘空山不见人’这句诗中,你们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说出空荡荡的山林中看不见人的身影。 讲解:“这里的‘空山’并不是说山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而是形容山林非常幽静,好像没有人一样。” (2)再问:“那‘但闻人语响’又是什么意思呢?” 让学生试着解释,教师补充:“‘但’是‘只,只是’的意思,‘闻’是‘听到’的意思。这句诗是说在山林中看不见人,只能听到人的说话声。” (3)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写听到‘人语响’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总结:“通过听到的‘人语响’,更加突出了山林的寂静,这是一种以动衬静的写法。就像在特别安静的时候,一点点细微的声音都会显得很清晰。” 2.学习第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展示山林中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在青苔上的图片,提问:“同学们,看这幅图片,谁能说一说‘返景入深林’大概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这句诗是说傍晚的阳光照进了幽深的树林。 讲解:“‘返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