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97842

1.1《有关光的思考》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5-11-16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534894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有关光的思考,课件,17张,PPT,教案,素材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学知识的起始课,处于光学学习的基础地位。教材通过丰富的实物图片,呈现太阳光、灯光、生物发光等多种光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聚焦 “光的来源” 这一核心问题,为后续探究光的传播、反射等规律奠定认知基础。教材内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以问题驱动探究,符合新课改 “从生活走向科学”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光有丰富的生活感知,知道太阳、电灯能发光,但对 “光源” 的科学定义缺乏清晰认知,且尚未建立 “光与视觉关系” 的科学逻辑。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小组合作经验,好奇心强,乐于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探索,但抽象思维仍需借助直观形象的素材发展,符合新课改 “以学生为主体,关注认知发展规律” 的要求。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能准确说出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理解光对视觉感知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形成 “光 — 物体反射光 — 视觉” 的科学认知链。 科学思维 通过对不同发光 / 反光物体的比较、分类,培养归纳推理、逻辑分析的思维能力,能基于现象提炼科学概念。 探究实践 在 “判断光源” 的探究活动中,学会观察、分类、验证,能依据科学定义开展实践判断,提升科学探究的操作性与规范性。 态度责任 激发对光学现象的探究热情,养成认真观察、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体会光在生活与自然中的重要性,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探索欲。 教学重点 科学认识 “光源” 的定义(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理解 “没有光,人眼无法看到物体” 的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 “物体需反射光进入眼睛才能被看见” 的科学认知,区分 “光源发光” 与 “物体反光” 的本质差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太阳、灯光、萤火虫、月亮、汽车后视镜等图片 / 视频);红苹果实物;分类卡片(“光源”“非光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昼夜交替的延时摄影视频,提问 “白天明亮、夜晚黑暗,差异的关键是什么?光从哪里来?”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生活经验交流 “光的来源” 的初步想法。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最直观的昼夜现象切入,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体现新课改 “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驱动”。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光从哪里来?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中 “太阳光、灯光、萤火虫、烛光” 等图片,提问 “这些发光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享对 “发光物体” 的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聚焦核心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为 “光源” 概念的建构铺垫。 (二)探索:认识光源 教师活动: 讲解 “光源” 定义:“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结合图片举例(太阳、萤火虫、荧光灯等)。 发放分类卡片,展示 “月亮、汽车后视镜、发光鱼” 等图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判断是否为光源,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 倾听定义,标注关键词 “自身发光”。 小组讨论,依据定义分类卡片,上台展示并阐述判断依据(如 “月亮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所以不是光源”)。 设计意图:通过 “定义讲解 — 实践分类 — 理由阐述” 的递进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建构、验证概念,体现新课改 “做中学” 的探究理念。 (三)研讨:光与视觉的关系 问题 1: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闭眼想象 “无光世界”,提问 “能看到物体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闭眼体验后,小组交流并分享 “无光则黑暗,看不到任何物体” 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式想象,直观感受 “光对视觉的必要性”。 问题 2:黑暗中能看到红苹果吗? 教师活动:出示红苹果,模拟 “全黑房间”(用黑布遮盖苹果,仅留缝隙观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