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承接 “有关光的思考” 中对光源的认识,聚焦光的传播方式。教材通过幕前听声不见人的现象引发思考,再以 “小孔实验” 引导学生探究光的传播路径,为后续学习光的反射、折射等知识奠定基础。内容注重实验探究与生活现象结合,符合新课改 “科学探究与实践”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光的传播有一定生活感知(如影子形成),但对 “光沿直线传播” 的科学规律缺乏系统认知。学生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喜欢动手探究,但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有待提升,适合通过直观实验和现象分析建构科学概念。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利用该观念解释生活中相关现象(如幕前听声不见人)。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对比与分析,培养归纳推理、逻辑思辨的科学思维,能从实验结果中提炼科学规律。 探究实践 参与 “小孔实验” 的设计与操作,学会控制变量、观察记录,提升科学探究的规范性与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光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养成严谨求实、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理解并解释 “幕前听声不见人” 等现象,区分光与声音传播特点的差异。 教具准备 手电筒、矩形卡纸(4 张,3 张带小孔)、能直立的夹子、幕布(模拟幕前场景)、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创设 “幕前听声” 情境,播放幕布后说话的音频,提问:“同学们,我们能听到幕布后说话的声音,却看不到人,这是为什么呢?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倾听音频,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并交流初步想法。 设计意图:从生活现象切入,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光传播方式的兴趣,体现新课改 “从生活走向科学” 的理念。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光的传播有何特点?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中幕前听声不见人的图片,提问:“结合声音能绕过幕布传播,推测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享对光传播特点的猜想(如光可能沿直线传播,无法绕过物体)。 设计意图:关联声音传播,引导学生基于对比进行猜想,培养科学思维的逻辑性。 (二)探索:小孔实验探究光的传播 教师活动: 讲解实验步骤:将带小孔的三张卡纸用夹子固定,小孔在同一直线,最后一张无孔卡纸作屏;关闭灯光,用手电筒光穿小孔,观察屏上光斑;再移动中间卡纸,观察光斑变化。 发放实验材料,强调安全与规范操作,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倾听并明确实验步骤与要求。 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卡纸移动前后,屏上光斑的变化”,在记录单上绘制光的传播路径。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培养探究实践能力,落实新课改 “科学探究与实践” 的核心素养。 (三)研讨:分析实验与解释现象 问题 1: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如何解释? 教师活动:组织小组展示实验记录,提问:“卡纸移动前,光斑在屏上;移动后,光斑消失或偏移,这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得出 “光沿直线传播,卡纸移动后小孔不在同一直线,光无法穿过,所以光斑变化”。 问题 2:解释幕前听声不见人,对比光与声音传播特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结论和声音传播知识,提问:“声音能绕过物体传播,光沿直线传播,所以会出现听声不见人的现象,对吗?”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总结 “声音传播可绕过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光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会被遮挡”。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