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作者】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8年(38岁),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笔名“鲁迅”。他幼时就读三味书屋,再到江南水师学堂求学,后留学日本。原本学医,但最终发现医学无法救中国,于是便弃医从文。1909年,归国任教,后于中华民国教育部任职。1926年,接受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大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在这里,鲁迅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虽不喜欢厦大,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因此,他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1930年,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 鲁迅一生笔耕不辍,作品以小说和杂文(以短小犀利、论辩与形象相结合为核心特征,常运用幽默讽刺来反映社会现实。该文体兼具政论批判与文学审美,通过类型化符号如鲁迅笔下的“叭儿狗”“二丑”等提炼社会共性现象,以形象说理实现“理寓于形”的表达效果)为主。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等。 毛泽东主席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评价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创作背景/时代背景】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3月18日,李大钊等人率领北京学生5000余人,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外国列强的不合理要求,群众游行请愿,在执政府门前遭段祺瑞卫队的屠杀,死伤数百人)。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以此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作品】 1926年,鲁迅在《莽原》半月刊上先后发表10篇散文,1928年结集出版,总题名《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进行划分。既有温情与童趣,又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阅读本书,可以了解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以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线索(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鲁迅童年时期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后去日本留学,再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的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和师长深切的怀念之情,同时嘲讽并抨击了旧势力和旧文化。 文集以记事为主,语言形象生动、朴实真挚,穿插幽默和讽喻,兼具抒情、议论和叙事,富有诗情画意和较强的感染力。 【读书方法点拨】 小文:老师,《朝花夕拾》的内容和情节好散,不像小说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统摄全部的人和事,有些读不下去,勉强读下去又梳理不出来主要内容,读完书中的人和事散点式的在大脑中,您能帮帮我吗? 老师:《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不能用读小说的方法来阅读和梳理。但也不是没有方法将其内容统整。因为它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我们不妨先浏览目录,快速梳理出来书中的“那些事和那些人”。 小文:老师,我还有问题。读《朝花夕拾》中的单篇文章,其中的事和人我好像能读懂,但合上书又觉得没能理解,他们好像离我很远。 老师:其实这个问题,是因为你没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