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01336

2.2.2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2课时(课件45张)-2025-2026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课件选择性必修一(湘教版2019)

日期:2025-11-14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564004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课件,2.2.2,地理,教版,必修,选择性
  • cover
(课件网) 第二章 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湘教版高中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综合思维:对于给定的真实情境,能够多要素综合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与演变; 区域认知:对于给定的具体区域,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特定区域典型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与地表形态相关的真实问题,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系统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地理实践力:能够独立设计科学的地形地貌的考察方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工具、材料,分析与处理相关数据和信息,对地表形态的事象进行科学解释与评价。 核心素养目标 目录 0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02 03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及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 受到各种各样的外力作用的塑造,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形地貌。 流水 风 冰川 海浪 …… 主要外力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 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叁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概念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 原地发生的崩解和破坏作用。 (一)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2. 类型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根劈作用 (一)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热膨胀/热力风化 白天岩石表面受热膨胀 夜间岩石表层逐渐收缩 昼夜温差导致岩石表面受到强大的压力 岩石剥落、破碎 结果:使得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物理风化 H20 水分渗入岩石裂隙 水分冰冻后体积增大,使得岩石裂隙扩大 冰解冻后,水分继续向裂隙深处渗透,反复冻融之后使岩石崩解破碎 冻融风化/冰劈作用 物理风化 结果:使得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结果:改变了岩石的化学成分 氧化作用使得岩石呈现红色 水中的碳酸令石灰岩沿着裂隙方向溶解风化 化学风化 在生物参与下,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 根劈作用 微生物对岩石表面的氧化作用 生物风化 风化壳是指由岩石风化产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所构成的、呈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 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干旱地区或寒冷地区,物理风化产物常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形成倒石堆(岩屑堆) # 材料阅读 # 活动探究 1.风化作用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2.哪些地区物理风化比较强烈? 3.哪些地区化学风化比较强烈? 风化作用深受气候影响,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风化作用越强。 冰冻地带:物理风化(冰劈作用)为主,基本无化学风化; 干旱、半干旱区: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作用微弱。 温暖潮湿区:化学风化显著,生物风化发育; 炎热潮湿区: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强烈、彻底。 风化壳的厚度取决于气候、地形、构造等许多因素。 一般来说,在气候湿热、地形平坦、 构造活动比较稳定的地区, 风化作用较强,剥蚀作用较弱, 风化残余物质易于保存, 故风化壳厚度较大。 1.风化壳的厚度与哪些条件有关? 2.哪些地区的风化壳比较厚?为什么? # 活动探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叁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地球表面大多数地区受到流水作用的塑造 在构造抬升区,河流以侵蚀切割作用为主 在构造稳定区或构造沉降区,则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开阔的冲积平原,在河口地区出现三角洲 溯源侵蚀 侧蚀 下 蚀 1. 水蚀作用 (二)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下蚀 下切侵蚀多发生在构造抬升的山区,常形成深切的V形谷 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称为河漫滩 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