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探索溶解现象 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45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 5 Ca-40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36分) 1. 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和医疗等领域都会用到溶液。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 果粒橙 B. 医用酒精 C. 石灰浆 D. 冰水混合物 2. “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多次使用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 A. 试管 B. 漏斗 C. 蒸发皿 D. 玻璃棒 3. 以下是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水的部分操作,其中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4. 溶液是最常见的物质在液体中的分散状况之一。下列有关物质在液体中分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氯化钾溶于水后,溶质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B. 在硫酸铜溶液中,铜是溶质,硫酸是溶剂 C. 将泥土加入水中,搅拌得浑浊的液体 D. 白糖溶于水中不见了,说明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中形成溶液 5. 常温下,向100 g未知浓度的KCl溶液中加入5 g KCl,溶液质量增加。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溶液浓度变大 B. KCl的溶解度增大 C. 溶液质量变为105 g D. 溶剂质量增加 6. 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加入50 g水后溶质质量分数变成10%,则稀释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 A. 50 g B. 10 g C. 100 g D. 40 g 7. 如图所示,试管内盛有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且底部有少量固体剩余,液面上漂浮一小木块。向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试管内的固体会消失 B. 小木块浸入溶液的体积变大 C. 试管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 D. 将氢氧化钠固体换为氯化钠固体,实验现象相同 8. “密封瓶”内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硝酸钾晶体,可根据瓶内晶体析出量来判断气温的大致变化,如图为该“密封瓶”在三种不同温度下的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甲到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变大 B. 乙中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C. 外界温度最低的是乙 D.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丙 9. NaCl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t1 ℃时,NaCl和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KCl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C. t2 ℃时,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 D. t2 ℃时,KCl不饱和溶液降温,肯定无晶体析出 10. 山西运城盐湖地区的“垦畦浇晒”产盐法也称“五步产盐法”。五个步骤分别为集卤蒸发、过箩除杂、储卤、结晶、铲出。“垦畦浇晒”就是人工开垦田地(畦,小块田地),将盐池中的卤水灌入畦中,利用日光和风力蒸发晒制盐。下列关于“垦畦浇晒”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集卤蒸发,卤水中水的质量逐渐减小 B. 过箩的实质是过滤掉卤水里的可溶性杂质 C. 结晶后的卤水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D. “垦畦浇晒”利用氯化钠易溶于水的性质 11.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蔗糖和其他常见物品进行以下实验,已知20 ℃、40 ℃时蔗糖的溶解度分别为204 g、238 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中得到的是蔗糖的不饱和溶液 B. 乙中灯泡不能发光 C. 丙中的蔗糖溶液下层比上层甜 D. 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67. 1% 12. 已知KNO3在20 ℃、30 ℃时的溶解度分别为31. 6 g、45. 8 g。某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Ⅰ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0% B. Ⅱ中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D. Ⅲ中有KNO3晶体析出 二、非选择题(共64分) 13. (6分)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1)衣服上沾有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是因为汽油能_____(填“溶解”或“乳化”)油污。 (2)喝了冰镇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有关。 (3)生活中通常用碘酒擦拭伤口消毒。碘易溶于酒精而难溶于水,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___有关。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