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西域,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上海古籍-出卷网-1980年版),是李白初次离开蜀地(今四川)四处游历时所作,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秋天。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解读赏析 / / / / / qiānɡ yú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山名,在今四川峨眉山市。 诗意:峨眉山头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 赏析:第一、二句从“峨眉山月”写起,描绘了月映青衣江的美景,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入”和“流”两个动词表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陪伴诗人远行。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半边,半个。 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意: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思念你却难相见,只有顺流而下去渝州。 赏析:第三、四句记叙了诗人从青溪驿连夜出发驶向三峡的情形,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一说指“峨眉山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顺流而下。 出发。 今重庆一带。 这首诗通过描写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主旨归纳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峨眉山月歌》中描写峨眉山中月影与江水同流动的妙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 (2)《峨眉山月歌》中抒发诗人江行思念友人之情,情深境美,令人陶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 2.《峨眉山月歌》构思精巧,历来为人所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全诗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两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入”和“流”两个动词表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写出了月映青衣江的美景,同时暗中点明秋夜行船之事。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杜甫少年时初逢李龟年,是在唐朝开元盛世时期。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同样流落至潭州(今湖南长沙)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之前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并唱歌、听歌的情景,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 解读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 / / / qí /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玄宗的弟弟李范,被封为岐王。 经常。 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诗意: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你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 赏析:第一、二句写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岐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