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3、《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3、古诗词三首 单元 一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 学习 目标 1.了解词的作者。 2.学习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词句大意,体会词人的情感。 重点 学习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词句大意,体会词人的情感。 难点 学习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词句大意,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达羁旅愁思的《宿建德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回想一下夏日的暴雨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看看苏轼是怎么来写夏日暴雨的吧! 2.助学资料:【课件出示】 3.写作背景:【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总结学法 总结学习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三、初读感知 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出示课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四、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 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4.提问后,明确: 这首诗的大意是: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 【设计意图: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欣赏。】 五、主旨提炼 这首诗描写盛夏时节西湖天气从阴到雨又到晴的变化过程,展现了西湖的奇丽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课件出示】 六、课外拓展【课件出示】 七、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八、课后作业【课件出示】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件网) 3.古诗词三首 第二课时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 上 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达羁旅愁思的《宿建德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回想一下夏日的暴雨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看看苏轼是怎么来写夏日暴雨的吧! 助学资料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1037—1101) 生平介绍: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写作背景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总结学法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