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05256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件(32张)

日期:2025-11-18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292217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区域,课件,因地制宜,差异,发展,教版
  • cover
(课件网)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第一章《认识区域》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 知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格局。 2. 理解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因地制宜是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3. 学会根据资料图片,说明因地制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自己的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 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规划图 我国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域 功能定位为全国性经济发展龙头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饱和,开发密度已经较高,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优化开发区域———我国三大经济圈示意 重点开发区域 我国“两横三纵”为主体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功能定位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人口较为密集,城镇体系初步形成,虽然目前开发基础较弱,但未来的开发潜力大,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限制开发区域 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域限制的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而不是所有开发活动。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农产品主产区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开发,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该区域的首要任务是保障我国的农产品供给。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脆弱,该区域必须将保护和修复环境放在首位。 禁止开发区域 国家禁止开发区域示意图 功能定位为全国主要的生态功能区,应立足于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区域发展 定义: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 特点: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其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乡村地区 工业化地区 现代化大都市区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 成长阶段 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 转型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主高效益 综合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 初级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区域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比重大,工业处于起步,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水平低,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低低 低,自给自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对外开放程度: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交通运输: 线路少而稀疏 水平较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城镇化特点: 人地关系: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在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某一优势因素,比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区位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由点到面发展 城市化 工业化 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产业结构空间结构渐趋复杂 物质、能量输出大幅度增加 资源不断消耗 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 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继出现一系列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生产活动: 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发展迅速,水平较高 较高 经济水平: 开放程度: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较大,中心城市率先发展 环境污染严重,呈现明显的不协调 内部差异: 对地理环境影响: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生产活动: 原有工业萎缩,产业转型发展 经济整体萎缩,衰败状态 产业转型,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经济水平: 发展之路: 新型工业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