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05479

2025--2026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3.1 重力与弹力 课时教案 (表格式)

日期:2025-10-03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260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5--2026年,格式,教案,课时,弹力,重力
  • cover
3.1《 重力与弹力》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的第一节,是力学知识体系的奠基性内容。教材从生活实例出发,系统介绍重力的产生、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重心),以及弹力的形成条件、方向判断和胡克定律。重力作为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力,是学生理解受力分析的基础;弹力则为后续学习摩擦力、牛顿定律及弹簧振子等打下关键基础。本节内容强调“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核心观念,注重模型建构(如重心、形变)与实验探究,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认知逻辑。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重物有重量”“弹簧能被拉长”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对力的本质理解模糊,常将“质量”与“重力”混淆,认为“没有接触就不会有力”。学生虽在初中接触过重力和弹力,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尤其对重心的位置判断、弹力的方向确定及胡克定律的定量关系掌握不牢。此外,学生在受力分析时易遗漏弹力或误判方向。教学中需通过实验直观展示形变,借助生活情境深化概念理解,利用数学工具建立定量关系,逐步构建科学的“力”的认知框架。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列举生活中重力与弹力的实例,识别其作用效果(如物体下落、弹簧压缩)。 2. 能通过实验观察微小形变,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是“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思考现实世界 1. 能运用等效替代思想理解重心概念,分析不同形状物体的重心位置。 2. 能根据物体形变方向判断弹力方向,掌握“压力垂直于支持面”“拉力沿绳收缩方向”等规律。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公式G=mg计算重力大小,用F=kx表达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2. 能规范画出物体所受重力与弹力的示意图,为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科学思维与探究实践 1. 能设计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绘制F-x图像并得出胡克定律。 2. 能在真实情境中(如悬挂、支撑、挤压)分析弹力的存在与方向,建立物理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重力的三要素: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 2. 弹力的产生条件(接触+弹性形变)及方向判断方法。 难点 1. 理解“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并能分析不规则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位置。 2. 判断复杂情境中弹力的方向,尤其是接触面为曲面或多个物体相互挤压时。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不同质量钩码、橡皮筋、激光笔、平面镜、玻璃瓶、海绵、小球、直尺、三角板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力从何来 【5分钟】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思考 (一)、播放视频片段: 展示瀑布倾泻、苹果落地、蹦极跳跃、撑杆跳高四个场景,画面定格在“水向下流”“苹果加速下落”“橡皮绳拉伸”“撑杆弯曲”等关键瞬间。 提问:这些现象中,是什么“东西”让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个“东西”来自哪里? 引导语:古人说“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是一种想象。今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看———是“力”在起作用。本章我们将系统学习“力”。 (二)、提出核心议题:“看不见的力,如何被感知?” 演示1:手持小球静止,松手后小球下落。 提问:小球为什么会下落?这个“向下拉”的力是谁施加的? 演示2:将弹簧测力计挂上钩码,指针下移。 提问:弹簧为什么伸长?谁在“拉”它? 过渡语:力虽无形,却可通过效果感知。今天,我们就从最常见的两种力———重力与弹力,开始探索。 1. 观看视频,感知力的存在。 2. 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猜想。 3. 思考力的来源与作用效果。 4. 激发探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