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06157

3.3 牛顿第三定律(表格式)课时教案【新教材】2025--2026年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261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必修,物理,高中,2019,人教,2025--2026年
  • cover
3.3《牛顿第三定律》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的第三节,是力学体系中的核心规律之一。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引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归纳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本节内容不仅深化了对“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理解,也为后续学习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以及动量守恒等知识奠定基础。教材注重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过程,强调实验验证与逻辑思维的结合,体现了物理学科“观察—猜想—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路径。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基本力的概念,并初步具备受力分析能力。但在认知上仍存在误区,如认为“主动施力者受力小”“强者 exert 力大、弱者受力小”等错误观念。学生对“相互性”理解不深,容易忽略反作用力的存在。此外,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发展初期,对成对出现的力难以建立对称性认知。因此,教学中需通过直观实验、情境对比和思维冲突设计,帮助学生突破直觉误区,构建正确的物理图景,发展科学推理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能准确识别实际情境中的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明确其表达式 F = -F′ 的物理意义及适用范围。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归纳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提升归纳与演绎能力。 2. 能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发展对比分析与概念辨析能力。 科学探究 1. 经历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实验过程,掌握数字化实验工具的使用方法。 2. 能设计简单实验验证牛顿第三定律在不同情境下的普适性。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中养成严谨求实、尊重数据的科学态度。 2. 认识到自然界中力的相互性原理在科技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探索自然规律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的理解。 2.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等大、反向、共线、异物、同性质、同时性。 难点 1. 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 2. 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即使在运动状态不同的物体间也成立。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讲授法 教具准备 力传感器(两套)、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磁性黑板、小车、弹簧、气球、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制造认知冲突 【6分钟】 一、创设“拔河”情境,引发思维碰撞 (一)、播放视频并提问: 教师播放一段拔河比赛的视频:两队学生激烈对抗,绳子中间的红绸带左右摇摆,最终一方获胜。视频暂停在僵持阶段。 提问1:胜利的一方是不是因为 exert 了更大的拉力? 提问2:失败的一方是否 exert 的拉力较小? 提问3:如果甲队 exert 的力大于乙队,那么绳子为什么会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这是否违背了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语:我们常以为“力气大的赢”,但物理世界往往颠覆直觉。今天我们要揭开这场力量对决背后的真正法则———牛顿第三定律。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作用的背后,都有一个对等的回应。 (二)、引出课题并板书: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课题:“3.3 牛顿第三定律”,并强调:“这不是一场‘谁更用力’的比赛,而是一次‘力的对称性’的展示。真正的胜负,取决于系统的整体受力与惯性,而非单方面的‘用力大小’。” 1.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2. 表达个人观点。 3. 提出质疑与猜想。 4. 明确学习任务。 评价任务 观点明确: 质疑合理: 参与积极: 设计意图 以拔河比赛这一学生熟悉且充满胜负情绪的情境导入,制造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