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学习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 3.初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重点】 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学习难点】 学习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中国正以矫健的步伐迈进世界强国之 出卷网林,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天宫”“神九”对接等圆满成功,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与骄傲;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 出卷网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为救国救民,一生“三易其志”,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背景资料。 “九一八”事变以后,国土日益沦丧。而国民党 出卷网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3.字音字形。 玄虚(xuán) 抹杀(mǒ) 祈祷(dǎo) 省悟(xǐng) 搽粉(chá) 渺茫(miǎo) 慨叹(kǎi) 诓骗(kuāng) 诬蔑(miè) 脊梁(jǐ) 4.词语解释。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去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玄虚之至:玄虚到了极点。 5.阅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思考:本文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题,有何作用? 明确: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 出卷网力了吗”一是聚焦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运用问句,引起读者思考,也蕴含着自己的正确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敌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这个错误观点是由哪些论据得出的? 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学习驳论 出示:驳论的三种方法 ①驳论点: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②驳论据: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然引出错误的论点。 ③驳论证:指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正确的逻辑关系,由论据推不出论点来。 为了驳倒敌方的错误论点,树立自己正确的 出卷网观点,作者采用了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批驳全面、深刻、有力。请阅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下面的问题。 1.这篇文章是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