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跨学科实践潜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能在潜艇实践活动中综合认识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沉浮条件等知识;能用物理学及材料科学、仿生学等多领域知识探索潜艇中的工程与技术问题,初步具有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维】能在潜艇模型制作中尝试探究影响潜艇性能的主要因素;能对控制潜艇的沉浮方式进行推理,并获得结论;能在潜艇模型制作的比赛中,基于证据说明潜艇的设计思路和模型制作的合理性;能在潜艇模型的思路构想、图纸设计和实际制作中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科学探究】能基于控制鸡蛋的沉浮提出如何控制潜艇沉浮的科学探究问题;能设计简单的潜艇模型制作方案,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收集信息;能对潜艇的设计思路、图纸设计和模型制作等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解释;能与他人共同实施方案,交流潜艇模型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依据评价表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完成比赛任务。 【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中国潜艇在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和黄旭华的相关事迹,体会物理学对工程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经历潜艇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培养乐于思考与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关心中国潜艇的科技发展成就,为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感到自豪,增强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利用沉浮条件解释潜艇的原理。 (二)教学难点:实践完成可控制沉浮的潜艇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我国核潜艇的相关视频。 师生共同观看后,提出问题:核潜艇的威力如此强大!从物理学角度上说,潜艇是利用什么原理控制沉浮的呢?你想不想制作一个简单的潜艇呢? 学生观看与倾听的同时,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融入课堂。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祖国国防科技的发达,增强民族自信。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潜艇的沉浮。 1.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潜艇模型的沉浮情况。 教师边演示边介绍悬浮、下沉、上浮、漂浮。 学生观察并认识潜艇的几种浮沉状态,结合教科书的图片思考潜艇是如何实现沉与浮的。 2.讨论交流: 师:控制潜艇的沉浮与上一节控制鸡蛋的沉浮采取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对比分析。 3.理解潜艇的浮沉原理。 潜艇在水面时,如果重力大于浮力,则艇体会自动下沉,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增大,浮力增大,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反之,如果重力小于浮力,则艇体会自动上浮,浮力减小,同样可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所以,水面的潜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自动调整平衡状态的能力。 潜艇在水下,如果受到的重力或浮力有变化,将会破坏它的平衡状态,从而引起潜艇的下沉或者上浮,即水下的潜艇不具备自行调整平衡的能力。当潜艇潜入深水时,由于不同区域海水密度差异,浮力也会不同。此时,必须精确地调整潜艇水舱中水的多少,改变潜艇整体所受的重力,使之与浮力相等,才能达到新的平衡,从而保持悬浮状态。 总结:精确控制潜艇重力,是潜艇正常工作的关键。 问题二:了解我国的军用潜艇。 军用潜艇是国家海军的战略性武器。潜艇空间分为人员与设备舱和水舱。工程师通过调节水舱内水的多少控制潜艇沉浮,依靠电力驱动马达推动螺旋桨前进,利用声呐、潜望镜、雷达等设备充当潜艇的“耳朵”和“眼睛”,还设置了导弹、鱼雷等武器系统。潜艇的设计与制造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结合机械动力、电子技术、材料科学、仿生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是十分复杂的工程技术。 我国潜艇的发展史是一部奋斗史、创新史。 观看视频并了解我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的事迹。 设计意图:进一步使学生感知我国国防科技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问题三:制作潜艇。 通过刚才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