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13)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总分:60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2分)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民族自治机关。”做出这一规定是基于( ) A.国内各民族平等地位的实现 B.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强烈愿望 C.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现实 D.各民族聚居情况及文化的特点 2.红军在长征途中建立了甘孜博巴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内蒙古解放斗争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 ) A.表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当时国策 B.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 C.说明各少数民族坚决服从中国共产党领导 D.表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针对西南民族问题采取了“派下去”和“请上来”相结合的政策。一方面派遣民族访问团深入西南民族地区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少数民族的发展给予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组织少数民族国庆参观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国庆庆祝活动。这些举措有助于( ) A.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B.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推动民族区域的基层自治 D.贯彻“三个离不开”的原则 4.1957年,在讨论在广西建立省一级民族自治区方案时,周恩来指出:“广西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小,壮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将来发展工业、扩大农业,大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他坚决反对在桂西划出“单一的壮族自治区”,强调把广西东边的农业和西边的工矿业分开,对国家和当地是很不利的。由此可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设立( ) A.构建起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B.使壮族人民开始翻身当家作主 C.寄托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愿望 D.体现了大力发展重工业的诉求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把东南沿海的一些企业、工厂搬迁至新疆,短时间内在新疆培养起一批技术骨干;20世纪90年代以来,19个省市先后开展了“对口援疆”工作。这些措施( ) A.推动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成效 B.促进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C.巩固了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 D.加快了新疆地区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6.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初期的主要内容是民族联邦理论。此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构建了“单一制”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最终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补充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由此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立足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 C.继承发展了民族联邦理论 D.保障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 7.1950年,周恩来要求在民族地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1999年,朱镕基对西部大开发作了宏观部署,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2个自治县都列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上述举措有利于( ) A.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B.消除边疆与内地间的经济差距 C.保障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 D.推进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进程 8.到2008年,全国共建成15所民族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已达290多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3倍多。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人数的比例均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这些现象体现出我国(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康发展 B.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各民族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D.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 9.下表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据表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时间 表现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