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0072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3 第二单元 复习建构课 课件--高中鲁教版地理选必1

日期:2025-09-20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36014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课件,选必,地理,教版,中鲁,高中鲁
  • cover
(课件网)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复习建构课 1.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不同 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地貌特点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刃脊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对地貌的影响不同 外力作用 区域 对地貌的影响 河流作用 上游 以侵蚀作用为主 多高山峡谷 中游 搬运作用显著 河道变宽 下游 以堆积作用为主 多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外力作用 区域 对地貌的影响 冰川作用 山上 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 形成冰斗、角峰等 山下 以冰川堆积作用为主 形成冰碛湖、冰碛垄等 风力 作用 风源地 附近 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多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雅丹地貌等 搬运 途中 风力侵蚀作用减弱,风力堆积作用增强 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甲和图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貌类型都是河流侵蚀地貌 B.图甲中河谷的横剖面呈槽形 C.图乙凹岸侵蚀作用较强,凸岸堆积作用较强 D.图甲河段没有堆积作用,图乙河段没有侵蚀作用 2.形成图甲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的溯源侵蚀    B.河流的下蚀 C.河流的侧蚀 D.河流的溶蚀 √ √ 1.C 2.B [第1题,根据图示名称和图中景观可以判断,图甲是河流侵蚀地貌,河谷横剖面呈“V”形;图乙是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凹岸侵蚀作用较强,凸岸堆积作用较强,A、B错误,C正确。不同河段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不同,但不是说某一河段只受某一种外力作用。上游河段主要受侵蚀作用,但堆积作用也在局部地势低洼处存在;下游河段主要受堆积作用,但是在不同的岸边(如凹岸)或者河床较高处也受侵蚀作用,D错误。第2题,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其形成过程是先地壳不断抬升,再经河水强烈下切侵蚀导致河谷不断加深,因此,形成图甲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河流的下蚀。] 任何地形的成因都必须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分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思路:地形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角度分析;外力作用应先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外力作用的类型(流水、风、海浪、冰川等),进而找出对应的外力作用形式(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等)。 地貌成因和形成过程类主观题的答题思路如下: 地形成因的分析思路 1.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地貌类型 原因分析 背斜山、向斜谷 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隆起形成背斜山,弯曲凹陷形成向斜谷 断块山、沟谷 岩层受过度挤压或拉伸,岩层断裂,岩块上升形成断块山,下沉形成沟谷 火山 岩浆沿火山通道向上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2.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地貌类型 原因分析 流水 作用 河谷、沟谷 河流在流动中对地面侵蚀而形成 冲积扇 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由于地形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沉积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 地貌类型 原因分析 流水 作用 三角洲 河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水流变慢,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形成三角洲 风力 作用 风蚀蘑菇 等风力侵 蚀地貌 由于近地面风力大,风挟带大量沙石对近地面岩石产生摩擦作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沙丘 风挟带大量沙质物,在风速降低时,挟带的沙质物在地面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