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0141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6 第三单元 第二节 第2课时 季风与季风气候 讲义--高中鲁教版地理选必1

日期:2025-11-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0次 大小:53042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选必,地理,教版,中鲁,高中鲁,讲义
    第2课时 季风与季风气候 1.运用海陆热力差异的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 2.运用示意图,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3.结合资料,说明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一、季风的形成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不同季节陆地气压差异 季节 原因 气压 夏季 陆地_____快于海洋 _____气压 冬季 陆地_____快于海洋 _____气压 (2)北半球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季节 亚欧大陆上的气压 切断的气压带 北太平洋气压中心 冬季 _____(又称蒙古高压) _____带 阿留申低压 夏季 _____(又称印度低压) _____带 北太平洋高压 (3)南半球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①海陆分布:_____占绝对优势。 ②影响:气压带基本保持着_____分布的特征。 2.季风的形成 (1)概念:大范围地区风向随_____作有规律变化的盛行风,叫作季风。 (2)亚洲东部季风 ①冬季:强大的_____高压与阿留申低压、_____低压之间,形成干燥寒冷的偏北风。 ②夏季:太平洋暖湿气流沿着高压的西部边缘吹向陆地,形成暖湿的_____。 (3)季风的成因 ①_____差异———亚洲东部最为典型。 ②_____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南亚和东南亚的西南季风。 [名师点拨] 季风的三大特征 (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的更替而改变的现象,这里强调“大范围”是因为小范围地区风向受地形影响很大。 (2)随着风向的转变,控制气团的性质也会改变,例如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 (3)盛行风向的转变会带来明显的天气变化。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夏季,亚欧大陆上气温高,形成高压中心。 (  ) 2.冬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 (  ) 3.蒙古高压是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 (  ) 4.风向随时间有规律变化的盛行风都是季风。 (  ) 二、季风气候 1.冬、夏季风源地、性质 (1)冬季风:来自_____内陆,性质_____。 (2)夏季风:来自_____海洋,性质_____。 2.主要类型 自南向北依次是_____季风气候、_____季风气候和_____季风气候。 3.主要分布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将季风与对应的风向连线。 季风与季风气候 下图为等压线分布图。 问题1 (综合思维)图中气压分布状况为北半球的什么季节?依据是什么? 问题2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图中A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哪个气压带被切断?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例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 (1)北半球7月的气压中心 北半球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欧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高压和北大西洋高压。 (2)北半球1月的气压中心 北半球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2.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1)1月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所示)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的。 (2)7月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所示)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1.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是冬季存在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下部稳定的强大冷高压,一般选择气压场中1 025 hPa等压线作为其特征线。下图为近几十年来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特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